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發布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 構建龍江特色的防災減災救災管理格局
2017-10-11 07:34:1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閆一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推進我省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標志和總遵循。《意見》兼顧我省水資源豐富的鮮明特點謀劃改革思路,確立改革目標。

  《意見》根據我省地域面積較大,跨區域、跨系統災害多發頻發的實際,健全了統分結合的災害管理體制。將我省特色突出的農業和畜牧業、森林草原防火、防汛抗旱、氣象、地質災害、防震減災、減災和災民救助等7個災害處置體系,安全生產、消防安全、交通事故等3個安全生產處置體系以及水資源保護體系共11個體系整合到省應急委員會下,構建龍江特色的防災減災救災管理格局。同時,建立協同應對機制、統一調配機制和損耗補充機制,統籌調配全省應急資源和力量,改『單出頭』『二人轉』為大家齊上陣的『拉場戲』。

  《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省及市(地)、縣(市、區)的防災減災救災事權劃分,本行政區域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工作由市(地)、縣(市、區)負責。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劃分應急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責任。啟動省級應急響應災害的應急處置及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機制,省委省政府發揮統籌指導和支持作用,市、縣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未達到省級救災應急響應的災害和特別重大以外自然災害的災後恢復重建,由市、縣負責處置。

  《意見》緊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的『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的『三個轉變』核心要求,明確改革方向,確定改革任務。一是加強氣象、農業、水利、林業、地質等災害的預警預測體系建設;二是加強各類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完善救災物資儲備;三是完善省際間、國際間合作機制,實現聯防聯控;四是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五是完善金融支持體系,推廣和探索農業政策性保險、農業財政巨災指數保險及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六是突出隱患排查治理,綜合整治地質災害隱患點;七是突出民生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和水資源調配工程、農業抗災和林火撲救能力和海綿城市建設;八是加強社區減災能力建設,建設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廣泛開展減災宣傳教育;九是加強應急隊伍和裝備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十是完善專家諮詢制度,推廣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強化科技支橕;十一是健全資金多元投入機制,市(地)、縣(市、區)應建立健全受災人員補助標准。

  《意見》設置了『及格線』和『達標值』,便於操作執行。在人員上,提出『村(居)民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普遍設立專兼職災害信息員』;在硬件上,指出『市(地)在主城區改擴建若乾滿足受災害影響居民短時避險的避難場所,至少建設1處滿足災後無臨時住所居民較長時間應急避險的大型綜合應急避難場所,典型災害易發縣(市、區)結合人口分布和災害隱患分布特點,新建或改擴建示范性應急避難場所,滿足災害風險區居民應急避險的需求』;在軟件上,要求『每學期學校組織緊急疏散避險演練不少於1次』、『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村(屯)等部門和單位每年至少分別組織1次實用性強、覆蓋人群廣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培訓和逃生避險演練』、『各類防災減災救災紀念日和專題宣傳周(月)期間,廣播、電視各頻率(道)每天至少3次、報紙和網絡每天在主要版面無償進行防災減災救災公益宣傳和動員』,定性要求變成了定量標准,『軟指標』變成了『硬任務』,行動有抓手。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