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14日訊 經過7年多的發展建設,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已集聚美國通用電氣哈爾濱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育成中心、黑龍江省工研院等200餘家國內外研發創新機構,其中國家級機構佔入駐總量的45.5%。同時,引進項目501個,億元以上項目115個,一批新興產業項目投產達效,成為新的增長點。在科技資源的不斷聚集中,科技創新城從無到有,創新驅動的引擎越發明晰。
從荒灘地到現代新城,科技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城創新路上的哈爾濱焊接研究所,佔地10萬平方米,有著國家級的創新研發平臺、先進的焊接工藝裝備,研發生產了一系列國內外領先的技術和產品。2016年,該所實現產值7.2億元,是2012年剛剛搬到這裡時的兩倍多。『快速發展得益於整體搬遷,在新的廣闊空間內,我們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釋放。』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副所長李連勝說。
2010年4月,鑽機的轟鳴聲中,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在松花江北岸的科技創新城打下第一根樁基,並成為科技創新城研發項目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的標志。此後,科技創新城的建設日新月異,各大研發機構、高科技企業接踵而至。
『在建設中,科技創新城牢牢抓好科技創新這個「靈魂」。』高新區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寧告訴記者,這裡投資20億元,闢建總面積40萬平方米的創新創業廣場、15.7萬平方米的加速器。中科院育成基地、深港產學研基地、海峽兩岸育成中心等各類專業孵化器目前發展到19個。他們還借鑒中關村的成功模式,闢建愛立方等創新型孵化器。
與此同時,與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建立技術研發合作平臺。其中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已有12家單位入駐,17項國際合作項目在孵,5個項目已得到國家科技部的國際合作計劃支持;集聚國際化服務機構集群的火炬歐亞大廈,已有30餘家國內外企業、機構入駐;國際科技商務平臺,已有美國、日本、俄羅斯等8個國家的17個商務機構、企業入駐。
從科技研發到轉化生成,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
『鈦產業園一期已建成投用,待滿負荷生產後可年產800噸鈦合金制品。』航天海鷹(哈爾濱)鈦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肖波說,投產以來,該公司已與本地一些企業開展了配套協作,協助完成生產任務,帶動地方制造業發展。
時下,仍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的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研發生產基地,已產生磁吸效應,一些配套企業追隨而來並相繼落戶科技創新城。與此同時,在哈高新區的撮合下,航天海鷹與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研發生產基地也達成了合作意向。
『我們一直加大力度促進科技創新城研發基地建設與新興產業基地建設聯動,使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無縫對接和緊密協同。』松北區招商局局長鄭向東告訴記者。
經過多年發展,科技創新城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效應日趨明顯:奧瑞德藍寶石深加工、萬鑫石墨谷、中船重工703所、中電集團49所等產業園區加快建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加速形成。
目前,科技創新城正持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纔鏈無縫對接,使越來越多的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使科研院所的作用在產業發展中充分顯現,努力使科技創新城成為全省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新樣板。
從科技新城到國家級新區,積累中不斷生成新動能
2015年末,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哈爾濱新區,哈爾濱市松北區作為哈爾濱新區的核心區迎來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而坐落在松北區的科技創新城也開始了馬力全開的加速發展。
『科技創新城是我省推進科技創新的重大平臺,是加快哈爾濱新區建設的標志性區域,也是聯動推進經濟、城市與社會「三大轉型」的重要區域。』鄭向東介紹,目前,規劃面積為137.2平方公裡的科技創新城開發總面積達到19平方公裡,累計完成投資605.9億元。已有134家單位的211個項目開工建設,開工面積約560萬平方米。總投資400億元的萬達文旅城已於6月30日全面營業;總投資7億元、日供水能力12萬噸的松花江水源供水廠一期工程預計10月末投入運行;總投資5.5億元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擬於年末前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鄭向東說,為了讓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切切實實成為東北產業轉型昇級的核動力,新區確定了四個目標,即以現有要素為依托,實施雙創載體構建工程,打造東北亞創業創新要素集聚區;以現有產業為依托,實施雙創主體培育工程,打造裝備制造產業轉型昇級區;以現有環境為依托,實施雙創體系配套工程,打造雙創模式改革創新實驗區;以現有區位為依托,實施特色雙創創建工程,打造對俄全面合作示范區。
目前,科技創新城『二期』正在謀劃啟動建設,規劃用地面積643.6萬平方米,重點建設航天工程園、碧海科技園、電子信息園、軟件技術創新園四個主體功能園區,打造中央商務區、綜合服務區、產業孵化區、生態住宅區四個配套服務區,努力通過科技創新城的建設把哈爾濱新區建設成為東北亞科技和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