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0月22日訊 武俠小說裡總能看到能工巧匠打造出削鐵如泥利刃的描寫。49歲的李永存用他的手藝證明:這樣的說法,並不是傳說。
李永存是『李氏淬火』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七代傳承人,他在雞西市梨樹區的一個小鄉村專注打鐵幾十年。現代社會,打鐵工匠越來越少,但是,李永存的名氣卻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火。周圍的人都知道他打鐵有三大絕活,刀斬鋼繩、半軸淬火、斧不崩刃。據說,在雞西市的菜市場裡,打著李氏印記的斧子,是很多賣肉老板的必備工具;經他淬過火的汽車易損零件,可以延長兩三倍的使用壽命……
半軸淬火遠近聞名據說在大工廠都是技術難題
李永 存家 住雞 西市 梨樹 區大鹼廠村,距雞西市區僅兩三公裡的路程。
不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評價是外表木訥、不善言語;了解他的村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在他們眼裡,他不僅是打鐵的手藝人,更是掌握了獨門技術的高手。
李永存現在的許多客戶,都是貨車司機。載重貨車的半軸是易損零件,可經他淬火後,半軸卻可以增加兩三倍的使用壽命,司機們口口相傳,不僅給李永存帶來了不少生意,還讓他因此遠近聞名。『一些大工廠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讓他解決了,你說他厲不厲害。』附近的居民,也是李永存的發小杜永勝說。
古法淬火工藝在現代工業上叫熱處理,是鋼鐵等金屬部件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嚴格的工藝標准要求。而李永存的淬火技術,他自己也無法從理論上解釋明白,全憑眼力和經驗。
李永存為工業產品的金屬部件淬火,最早開始於十多年前。他記得是附近平崗礦的一家木材廠,『廠裡使用一種機械叫削片機,作業用的關鍵部件底刀總是損壞,一般只能用半年左右,很影響生產進度。老板對此很苦惱。』後來,木材廠老板偶然聽說淬火技術,便帶著零件來找李永存,沒想到經他處理過的底刀,竟然用了兩三年。從此,李師傅的名聲不脛而走。
這之後就是修剪果樹的剪子,買回來後送到李師傅這裡淬一下火就能多用兩三倍的時間。再後來是車的半軸等,『現在只要是用於生產的機械易損零件,能再處理的,周圍人都會考慮送到老李這裡重新淬一下火再用』,杜永勝說。
打造斧子從不崩刃已成當地肉鋪『標配』工具
李師傅最拿手的技術還是打造斧頭。他做的斧子外形略顯粗笨,但是鋒利結實,從不崩刃。
10月 20日,在李永存的鐵匠鋪裡,他向生活報記者展示了一把斧頭的制作過程。從熔煉到鍛造,再到淬火,雖然前後要經過二十幾道工序,可李師傅不到十分鍾就把手裡的一段金屬變成了前扁後方的斧頭形狀,然後用砂輪機開刃,一把上好的斧頭就做成了。
在這個鐵匠鋪裡很少看到掄大錘砸鐵的場景,但生產效率卻相當高,一天如果滿負荷開工,打造五六十把斧頭不成問題。
之所以生產效率這麼高,李師傅說源於他多年前的一次工藝改良。就因為這次改良,他還跟師父,也就是他的父親鬧僵了。
據介紹,以往的工藝是師父用教錘敲,徒弟掄大錘砸,李永存就是負責掄大錘的。但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市面上已經能買到汽錘機了,當時年輕的李永存就和父親商量想買這機器代替人工,提高生產效率。『老爺子一聽就急眼了,你纔乾了幾年,懂個啥,不行。』父親斷然拒絕。但是,李永存也挺堅決,最後自己籌集了一萬多元買了一臺汽錘機,把父親氣得差點兒和他斷決來往。
此後,李永存又引進了砂輪機,把原來的重體力勞動都用機械替代下來,再加上傳統工藝的絕活,讓他的產品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了提高。
『排骨斧子』是李永存後來開發出來的拳頭產品,據說這種斧頭是周邊各大市場肉店老板必備的工具,特點是切排骨不掉渣,一斧子下去連骨帶筋全都斬斷。每把斧子一百塊,供不應求。
此外,李永存還打造了紅大刀,這也是一種傳統的武器,現在他只是偶爾打造一把供展覽和表演時使用。這種鐵器更加傳奇,在申報非物質遺產的時候進行展示,曾經一刀劈斷了拇指粗細的 鋼絲 繩,卻一 點兒 沒有 卷刃。杜永勝說:『有人曾花重金求刀,但都被李永存拒絕了,他說刀是武器,他只賣工具,不賣武器。
『李氏淬火』七代傳承被列入雞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永存說,辨別好鐵還是廢鐵,要聽其聲觀其色,聲音清脆的一般鐵質都不錯。打鐵手藝的關鍵技術是什麼?李永存回答是淬火。
『把一塊鐵料熔化和鍛造出形狀,可以通過高溫處理、機械鍛造來完成,只有淬火,機器替代不了。而且,淬火的火候,直接影響著鐵器的質量和硬度。』李永存小學五年級畢業,基本上不掌握化學和物理知識,打鐵看火候全靠這些年的經驗積累和悟性。他告訴生活報記者,水是淬火的關鍵,全世界有一百多種水,其中只有少部分適合淬火。純淨度、酸鹼度的微小變化,都可以影響淬火的效果。
『看似粗笨的活計,可是這裡面的門道挺多,十個徒弟裡也教不出一個好鐵匠。』今年85歲的李金山老人說。他就是李永存的父親。
李金山老人介紹說,清光緒年間,他的祖上就在山東臨沂以打鐵為生了,還曾經打造過土炮。『李氏淬火』傳統工藝是李家的祖傳工藝,目前已經承傳了七代,是被李金山從老家帶到雞西的。
別看現在李永存遠近聞名,最初他還真不是父親的重點培養對象。『我的手藝實際上是偷學的。』李永存說,他生於1968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小學畢業後待在家裡,便想和父親學打鐵。他家總共七個孩子,五男二女,當時父親教幾個哥哥學手藝,卻沒把他當回事。直到有一天,父親忙不過來,讓他來幫個忙,結果一上手,父親和幾個哥哥都傻眼了,他的手法比學徒幾年的哥哥們還要熟練。『主要是有興趣,喜歡琢磨這裡面的門道。打鐵這門手藝不往裡鑽,不往裡悟,肯定學不好。』
2015年,『李氏淬火』被列入雞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永存有個心願:他有兩個女兒,現在看都不適合傳承這門絕技,所以他打算收徒。『我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他表示,如果國家需要,也可以把這門手藝獻給國家,供科研人員進行理論研究,然後推廣到工業領域,或者是為國家的建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