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土地五年之變 豐收畫卷映龍江
2017-10-24 07:32: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楊? 王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又是一年黑龍江秋收時,廣袤的黑土地上,從墾區農場到農村合作社、種糧大戶,到處是火熱的收獲景象。東部建三江稻田地裡,大型機械吐出金黃的稻粒;西部蘭西縣農家院裡,玉米棒子被堆成了小山……

  豐收畫卷映襯了黑龍江農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間,黑龍江圍繞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這一總目標,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生產連年豐收,綜合生產能力持續鞏固。

  提昇生產力促『藏糧於技』

  秋收時節,在黑龍江墾區八五二農場的沃野上,一臺克拉斯770收獲機械正在衛星導航的指引下進行玉米收獲。這臺聯合收割機每小時作業面積近80畝,不僅能同時脫粒、粉碎秸稈,還能記錄收割玉米的重量、水分、收割面積等信息。

  從鐮刀、小四輪,到GPS定位的大馬力農機,五年來黑龍江持續提昇農業機械化水平。截至2016年底,黑龍江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5634.3萬千瓦,比2011年增長37.5%,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5.9%,居全國第一。

  大機械作用大,『小機器』作用也不小。秋收前夕,在甘南縣興十四村的現代農業示范園裡,智能監控系統監測著園區內作物的成熟度。靠著田地裡的各種傳感器,田間的溫度、濕度、風力等數據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為提昇農業現代化水平,黑龍江啟動建設玉米、大豆、水稻、農機裝備等6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體系,開展育種、栽培等關鍵技術攻關,各類綜合技術推廣面積達1.9億畝(次)。

  規模化經營拓現代農業之路

  在綏化市永安鎮永興村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地裡,收割機正來回穿梭。合作社理事長賈洪濤說,今年種植水稻近3萬畝,這些地以前由600多戶農民分散經營。合作經營之後,合作社僅鏟除的田埂以及對地邊地角的充分利用就增加了100多畝地。

  五年來,黑龍江把發展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農業改革的重要內容來抓。截至2016年底,全省現代農機合作社總數達到1359個,比2011年增長143.6%,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總數突破20萬個,帶動200畝以上的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1.3億畝。

  隨著土地規模經營不斷深入,『聚聚土地、用用機器、分分紅利』的傳統方式已經『跟不上形勢』。通過股權合作等方式,黑龍江的農民開始在產業化經營體制機制上尋找新路。

  在樺南縣梨樹鄉大勝村,村裡的15戶農民以1200畝土地經營權入股樺南聖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有機水稻基地,土地經營權總作價960萬元,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了公司股東。等到年末,農民可參與股東分紅。

  通過帶地入社、土地經營權入股、引入工商資本加入龍頭企業發展股份制經營等模式,今年黑龍江省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已達335萬戶,比2011年增長了11%。

  供給側改革解農民種田『三問』

  在當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基礎上,黑龍江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加快由滿足『量』向更加注重『質』轉變,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部分玉米種植戶收益減少,『種什麼』一度成為許多農民面臨的困惑。

  海倫市新北香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浩,將解決『玉米難題』的方向放在了鮮食玉米上。『同樣是玉米,過去一穗賣1塊錢,現在一穗賣5塊錢。』王浩說,與普通大田玉米不同,鮮食玉米更加符合市場需求,銷售『供不應求』。

  種什麼有了眉目,怎樣纔能種得好?五年間,綠色有機農業成為黑龍江的一張『名片』。2017年,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7600萬畝,比2011年增加1170萬畝。五年來,全省投向綠色食品產業的社會資金已達500多億元。

  生產綠色有機食品需要在種植環節嚴格把關。黑龍江在全國率先開展化肥、農藥、除草劑『三減』行動,農業『三減』示范面積今年達到3054萬畝,比上年增加1814萬畝。

  種得好了,如何纔能賣得好?黑龍江引導廣大農民投身農產品營銷,並打造特色優質品牌。

  電商營銷、展會營銷、創新交易模式營銷……以往『只管種不管收』的黑龍江農民,如今越來越懂得『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五年來,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黑龍江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大型展銷活動40多次,展銷產品近1萬種,簽約額800多億元。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十九大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