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4日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伊春市加快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著力構建文藝創作生產、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體系,各項工作呈現整體推進的良好態勢,不斷推出文藝精品,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藝術表演蓬勃發展。五年來,全市先後創作、開展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演出活動。伊春森林音樂會已開展8年,從2014年開始音樂會演奏工作全部由本土演員完成,使林城人在家鄉就能夠欣賞到音樂盛宴。精品劇目《映像伊春》、話劇《張子良》、大型實景劇《金山千古情》,『中國夢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等大型文藝演出既豐富了群眾業餘文化生活、實現了文化育人的目的又形成了具有伊春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
文化設施日趨完善。圍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了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開放力度。目前伊春市共有博物館8個,文化館19個,公共圖書館20個,分別比2012年增加2個。400多個農家書屋對村屯和林場(所)實現了全覆蓋。市圖書館在增加圖書數量的同時實現了計算機化管理,形成了完善的適應本地文獻需求的文獻資源體系。轄區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9.88%,比2012年增加了1.71%,進一步滿足了廣大群眾對廣播電視的需求。
文化企業欣欣向榮。發展文化產業既是實現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資源型城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伊春市共有文化企業1300餘家。瑪瑙玉石加工和特色木藝工藝品生產成為文化產業的重點項目。北沈香於2014年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美江木藝、柏成木藝也於2016年初被省政府評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桃山玉加工技藝、北紅瑪瑙加工技藝為市級非遺保護項目。目前已有近20餘家文化企業成為市級或市級以上的非遺保護項目。桃山玉、北紅瑪瑙、北沈香正在向產業化、鏈條式發展邁進,著力提昇產品的藝術性、觀賞性以及收藏價值,同時主動『走出去』,積極融入『龍江絲路帶』,更好地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