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5日訊(記者莊園 編輯彭佳麗)2011年,當時還是本科生的萬龍第一次在書本上看到了『攪拌摩擦焊』這個名詞,國際上用了『最具革命性』來評價這項技術,這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
深入了解後,萬龍發現日本新乾線、歐洲之星等國外高速列車、大飛機都已經采用了這項先進技術,而我國纔剛剛起步。為了減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突破國外技術壟斷,萬龍開始常駐實驗室。四年的時間裡,他不斷查閱國內外文獻,不斷進行試驗設計驗證,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萬龍成功地設計出了獲得『挑戰杯』全國特等獎的自支橕攪拌摩擦焊新方法、獲得GE基金會科技創新大賽國際一等獎的填充式攪拌摩擦焊新技術等專利技術30餘項,發表SCI論文20篇,技術水平獲得包括劍橋大學教授在內的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在碩士階段便成為3個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2015年,萬龍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畢業,這一年,他放棄了50萬底薪加銷售提成的工作機會和國外知名大學的留學邀請。萬龍帶著他的『攪拌摩擦焊』技術留在哈工大、留在黑龍江,走進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成為了一名大學生創業者。萬龍說:『我想在這裡尋找技術邏輯、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有機融合的途徑,我想讓黑龍江、讓中國的有色金屬連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實現中國焊接事業的下一個春天。』

萬龍工作照。
為了給企業發展引進優秀人纔,組建自己的『大兵團』,萬龍找到一個學術會議的契機,不遠萬裡飛往德國,用15天的時間陪一位『技術大拿』走遍了德國周邊的3個國家,和他吃住在一起,和他一同暢想焊接事業的未來,令『技術大拿』深受感動,毅然提前結束在德國的學習,回到國內和萬龍一同創業。隨後,萬龍又用盡各種辦法不辭辛苦地尋遍各路精英,終於組建起了一個來自7個不同專業、包含3名博士和5名碩士的15人創業團隊,通宵達旦尋找投資人的興趣點,修改商業計劃書引來了300萬天使投資和哈工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100萬元的跟進投資。萬龍說,『為了獲得和一位資深投資人的寶貴見面機會,我通過郵件、短信一遍遍反復懇求,繞著彎找可能說上話的校友推介,只要能夠打聽到他第二天的工作行程,我就會二話不說地從哈爾濱趕過去,有時候2500多公裡往返、20多小時等候,就只是為了能夠和投資人在早餐的時間見面半個小時。』
在萬龍的帶領下,公司全體員工努力將在實驗室躺了三年的專利終於轉化成了公司產品,在2015年年12月份做出了東三省第一臺二維攪拌摩擦焊機,獲得了公司第一單設備業務;在2016年1月份,做出了公司第一臺精密測溫儀,並獲得國家計量中心權威認證;在2016年2月份,我們針對第一代產品完成了焊具的全面昇級換代,技術成果轉化已經走上了正軌。
隨後,企業團隊將難題鎖定『如何成功將產品推向市場』。公司上下群策群力,尋找一切可能的渠道,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營銷我們的產品。得知沈陽某高校焊接實驗室的機器出了故障,萬龍聯系到了在那裡工作的師兄,采取免費試用的方式,硬是將公司設備送進了他們的實驗室中,就這樣他們的設備陸續走進了清華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逐步樹立起了在高校實驗室的品牌效應。
為了龍江焊接品牌早日成為全國焊接領軍企業,萬龍大膽規劃、仔細布局,與清華大學焊接實驗室達成了在北京共建萬洲焊接分公司的協議,與昆山市開發區共建長三角零部件代加工基地的合作意向,努力形成哈爾濱總部研發、北京銷售、昆山零部件代加工的產業鏈布局。
在全國上下湧動的雙創熱潮中,萬龍帶領萬洲焊接將繼續堅定地沿著『高技術導向』的方針走下去,帶著一批和他志同道合的哈工大人,帶著前輩們的殷切期望,帶著『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精神和哈工大規格,向著中國焊接事業的下一個春天大踏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