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思想精髓核心要義全面指導實踐推進工作
黑龍江省各界乾部群眾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
黑龍江日報11月5日訊 連日來,我省各地基層黨員乾部通過各種形式認真研讀十九大報告,准確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家表示,要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進工作,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省農委
10月30日,省農委召開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
會議要求,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主線,完善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強化發展保證,以釘釘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實,努力爭當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要深化農村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要穩定糧食產能,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提高優質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要推進三產融合,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發展農業全產業鏈經濟。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推進農民增收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要建設美麗鄉村,實施美麗鄉村行動計劃,推動城鄉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記者 張桂英)
省科技廳
日前,省科技廳召開全廳乾部大會,傳達全省領導乾部會議精神,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
會議要求,全體黨員乾部要把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通過黨組理論中心組集中學習、黨支部交流研討、個人自學等多種形式迅速開展。要認真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章,准確領會把握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想精髓、核心要義。要通過學習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黨的最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要通過學習不斷加強作風建設,深化作風整頓活動,樹牢宣傳員、聯絡員、服務員、戰斗員的『四員』理念,持續改進乾部作風,優化科技工作發展環境;要通過學習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結合我省科技工作實際抓好任務落實,以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精神狀態完成好『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等全年重點工作,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認真謀劃好今後工作。(於佳 記者 彭溢)
省商務廳
10月30日上午,省商務廳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會議要求,全廳上下要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切實結合商務工作實際,要在深入學習基礎上,認真研究十九大報告中涉及商務領域的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等內容要求,提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路和舉措,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確保學習到位、部署到位。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同做好當前各項商務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兼顧,對照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認真盤點、攻堅克難,大力抓好後兩個月工作,確保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重點謀劃好明年工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為核心,以提質增效和模式創新為重點,以提昇服務能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為抓手,加快推進各項商務事業發展。(記者 曲靜)
省教育廳
日前,省教育廳召開會議,就全省教育系統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行安排部署,提出五點要求。一是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教育部要求,就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行專題部署。突出教育系統特色,在研讀原文、悟透原理上下功夫,細細體會核心要義和精神主旨。二是明確各級各類學校主要負責同志為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第一責任人,動員組織專家學者教授教師在學習的基礎上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采取多種形式把黨的十九大精神『三進』工作抓好。三是積極探討能反映教育實際、深受教師學生喜愛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等多種鮮活的方式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四是發揮高校資源優勢,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教育現代化歷史任務,加強課題研究。五是用新時代的新方位、新時代的新標准衡量工作,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圍繞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謀劃如何辦好龍江人民滿意的教育,謀劃好十九大之後龍江教育發展。(記者 韓雪)
省民政廳
連日來,省民政廳先後三次召開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會,在全省民政系統開展『暢談十九大體會』主題征文活動,掀起了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精神的熱潮。
全省民政系統黨員乾部紛紛表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用黨的十九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進工作。特別是要緊密結合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部署,緊密結合省委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緊密結合民政工作實踐,把十九大精神貫徹到民生特別是民政領域的全過程、體現到民政業務的各個方面。全省民政戰線黨員乾部將會牢牢抓緊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遺餘力地做好各項民政工作,進一步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提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記者 閆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