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7日訊 近年來,綏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水產養殖業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戰略和市委提出『打造中國北方魚米之鄉』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縣域豐富的水資源優勢、生態環境優勢,舉全縣之力推進江水養魚、池塘養魚、稻田養魚、生態養魚以及休閑漁業,走出了一條創新實踐,科學發展,不斷壯大的產業發展之路。
綏濱縣位於松花江下游與黑龍江交匯的三角地帶,三面環水,中間綠洲,水資源十分豐富。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這個縣把發展養魚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一項產業強力推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在,綏濱縣已經被國家確定為農業部稻田養魚示范區、全省稻田養魚先進示范縣、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養魚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渠道。僅今年全縣養魚水面就達1.65萬畝,水產品產量6800噸,漁業產值1.75億元。其中,全縣江水生態養魚面積達到6000多畝,建成了目前全省規模最大、基礎設施最全、科技含量最高、功能最完善的寒地淡水魚養殖基地,共建設船式網箱13艘,普通網箱200只,魚類越冬溫室1840平方米,工廠化養殖車間5000平方米。今年共繁育各類魚苗1000多萬尾,養殖黑龍江野鯉、黃河鯉、史氏鱘、草魚、俄羅斯鱘、虹鱒、三文魚、重脣等名特優魚類100多萬斤。同時還建設了『水產物聯網+平臺』,實現了養殖環境全程監控、養殖水質適時監測、魚病遠程診斷、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查詢整個寒地淡水魚養殖基地的相關信息,真正讓消費者吃上放心魚。
今年4月下旬,全縣一批池塘養魚示范場就通過調整養殖品種、改進養殖方式、提昇科技含量等手段,開始投放大規格苗種,全部采用機械投喂馴化養殖,促使魚類提前上市,大大提高了池塘養魚的經濟效益。同時還通過增加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了由人工飼養向智能化操作的跨越式發展,科技水平邁上了新臺階。2017年,全縣稻田養魚面積達到35萬畝。建設了一處農業部稻田養魚示范區和兩處省級稻田養魚示范區,全縣每個鄉鎮還建設了一處萬畝以上的稻田養魚示范田,稻田養魚遍布全縣九個鄉鎮各個村屯。通過魚稻綜合種養實現了魚稻雙收,每年可為農民增加純收入3000多萬元,同時稻田養魚又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施用量,提昇了水稻品質,為發展綠色有機大米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力發展網箱養魚、稻田養魚的同時,綏濱縣還大力發展圍水經濟,推廣一批集養魚、游釣、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養魚模式,帶動了其它相關產業發展。2017年,全縣休閑漁業示范場15處,面積1250畝。
在抓銷售環節上,這個縣放眼外地市場,建立水產品銷售體系,打破了制約綏濱縣水產業發展的瓶頸。現該縣已在得莫利、哈爾濱分別建立了兩個寒地魚儲存點,及時向得莫利、哈爾濱各大飯店供應。僅在以上兩個區域每天的銷售量就達到1000多斤,而且市場銷售量還在逐步增加,並不斷向佳木斯、鶴崗等其它城市拓展。同時還成功注冊了『龍疆?』商標,申請國家綠色水產品品牌認證,認證面積3300畝。此外,還建設了一批水產品銷售網店,進行網上銷售。 未來幾年,綏濱縣將緊緊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目標,努力拓展水產養殖業發展空間。沿黑龍江、松花江、蜿蜒河打造三條生態養魚示范帶,建設江水養魚、池塘養魚、稻田養魚三大基地。打造繁、育、養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的水產業發展新格局,讓更多農民實現『水裡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