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農民創業者王利軍 讓大棚變身有機種植車間
2017-11-08 09:32:2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陶振東 陳賀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王利軍在管理無土蒜苗溫室大棚。

  黑龍江日報11月8日訊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句話讓土地承包經營者更有信心,解除了他們的擔懮,也讓哈爾濱市雙城區巨永蔬菜合作社的王利軍鼓足了乾勁兒——在承包的空地上再建兩棟大棚,開辦他的『無土栽培農業現代化工廠』。

  兩棟15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日產3000斤,佔哈達蔬菜批發市場蒜苗日交易量的30%,並已在齊齊哈爾市、綏化市、伊春市等地打開市場。業內人士說,老王的無土蒜苗根莖粗長,色澤和品相都比傳統方式種植的蒜苗略勝一籌,供不應求。對於這份美譽,王利軍感到很開心,他說,這裡的學問就來自無土栽培的營養液。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無土栽培早已不是什麼新奇的種植方式,但將其用在大規模蔬菜種植,尤其是用在蒜苗培育生產上並不多見。9年前,王利軍正是看到了這個生產領域的空白,嗅到了商機,成為敢於『吃螃蟹的人』。

  『無土栽培無污染而且產量比土壤栽培的高,最初的想法就是生產出真正的綠色有機菜。』王利軍回憶說,2008年,他在家中弄了一塊10平方米試驗田,搭起了一個簡易的溫室大棚。但由於生產領域空白,營養液的成分無從借鑒,給王利軍帶來了不少難題。從用清水開始實驗,觀察苗情的長勢再嘗試性添加必要元素,發現根系爛根生病,再適當調整營養液的成分,就這樣折騰了多少次,王利軍早已記不清了。2012年,憑著積累的經驗,王利軍決定推一推市場,把家中的試驗田轉移到了地頭。租下了一棟3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將平整的土地改成『水田』,注入適當比例的營養液進行了大規模生產。王利軍回憶,那時他和妻子穿著水靴在水田裡察看苗情長勢,進行田間管理,經常弄得一身泥。在妻子張玉梅的眼中,王利軍乾事有鑽勁兒、有韌勁兒。她說,『既然老公認准了,不管什麼路都與他一起趟。』王利軍的200斤蒜苗順利走入市場,反響良好,賺了第一桶金。隨後,他的大棚開始滿負荷運轉,產量達到每天300斤,市場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至此,王利軍研發的無土栽培蒜苗宣告成功,銷售網絡也逐漸鋪開進入正軌。

  在創業者的眼中,創新是永無止境的。2014年,為了改善種植環境和擴大規模,王利軍帶著妻子在雙城區公正鄉康寧村承包一塊地,建起了如今的兩棟15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300斤、500斤、1000斤到如今的3000斤,王利軍已經牢牢地把握住了蒜苗的銷售市場。在蒜苗生產基地,妻子張玉梅如數家珍般地向記者介紹,棚室的光照朝向、方位和棚室內的展架、運輸軌道都是王利軍自己設計的。

  在棚室內,一排排展架橫向依次排開,展架分為兩層,每一層的水槽上的蒜苗格外翠綠而整齊。展架旁,一輛蒜苗運輸車在軌道上往返作業,王利軍說,這個小車不但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更節省了不少人工。在相鄰的生產車間,一臺蒜苗切割打捆機也是王利軍的作品,這臺機器可以將蒜頭和蒜苗一邊切割一邊打捆。

  今年7月,王利軍成立了巨永蔬菜合作社,他打算將無土栽培技術應用到更多蔬菜種植上,告別傳統的種植方式,培育出更多的綠色蔬菜。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