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人口不足百萬的七臺河『滑』出十位世界冠軍
2017-11-15 10:23:00 來源:黑龍江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15日訊 在黑龍江省廣闊的版圖上,人口不足百萬的七臺河市小得常被人們忽略。但當中國選手佔據短道速滑世界一流位置時,人們發現一代代冰上驕子竟紛紛出自於此———上世紀至今,七臺河共走出十位短道速滑世界冠軍,獲得163枚世界級金牌。如今,以『體教結合』為代表的人纔培養模式,讓七臺河再次為世人展示出堪稱冬運人纔培養范本的奧秘。

  偏遠小城『編織』世界冠軍搖籃

  若說短道速滑是七臺河這座城市的名片,一點不為過———不久前七臺河專門為當地幾十年的短道速滑發展歷程譜寫了一首歌曲;人們走進七臺河市體育中心,映入眼簾的也是從七臺河走向世界短道速滑舞臺的運動員照片。

  良好的短道速滑發展讓七臺河向國家隊輸送了一批批優秀運動員。上世紀90年代,七臺河籍女子運動員張傑在世錦賽和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的短道速滑項目中斬獲金牌,成為七臺河走出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此後,中國短道速滑隊的驕人戰績便從未缺少七臺河運動員的身影。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楊揚實現了中國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並在世錦賽短道速滑多個項目中稱霸。隨後王濛接過了接力棒,在2006年都靈冬奧會、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均有金牌入賬。此後孫琳琳、王偉、劉秋宏等人相繼在世界舞臺上斬獲金牌。

  如今,隨著『90後』小將范可新的崛起,更向世人展示出七臺河在短道速滑項目上強大的人纔培養能力。在2017年3月結束的世錦賽上,范可新又一次站上了短道速滑500米的最高領獎臺。2016年,於威獲得保加利亞世青賽短道速滑男子3000米接力金牌,成為七臺河走出的第十位世界冠軍,也是首位入選國家男子短道速滑隊的七臺河籍運動員。

  『體教結合』破解『單選題』危機

  作為國家短道速滑訓練基地,七臺河正通過『體教結合』模式繼續壯大著中國冬季運動後備人纔儲備,從一個側面解答出『小城冰上奇跡』的奧秘。

  『3個教練僅有18個學生』,2013年數據的對比,讓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副校長趙小兵印象深刻。這在以短道速滑著稱的七臺河市顯得極不尋常,但放在大環境中卻又順理成章。

  雖為冰雪運動強省,但黑龍江大部分小運動員都不得不面對體育與教育的『單選題』。文化教育缺失,衍生出退役出路窄等問題,『教練拎著雞鴨敲門拜訪,家長卻不買賬』的畫面曾頻頻上演。治病要治本,解『單選題』成為破解危機的關鍵。2014年,七臺河市開始建立短道速滑特色校,將短道速滑基礎人纔的培養放在小學,『體教分家』變『體教結合』,三年間人纔儲備大為改觀。

  與普通學校體育課相比,特色校之一的七臺河市第十五小學的學生不僅可以玩輪滑、踩踏板,還能在專業滑冰館接受世界冠軍范可新等人的指導,令人生羡。

  這並不只是教學創新。短道速滑特色校總教練董延海介紹,為避免因選拔『苗子』而影響課業,當地選擇7所小學,讓體育老師具備短道速滑訓練能力,體育課除了在操場上,每周還有室內滑冰館的上冰集訓,教學內容統一安排。

  在此過程中,體育局從各個學校挑選出共計數百名『苗子學員』,其中更優秀的學員可以進入省體校,若不適合這個項目可以擇機退出,學員在學校的學習也沒有耽誤。

  每位體育老師每月450元的教學補貼,以及給予每所學校數萬元的訓練裝備,調動了學校的積極性。免除學員的伙食費,改善居住條件,調動了學員的積極性。

  作為滑冰之城,短道速滑在七臺河市民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而沒有了學業的擔懮,越來越多的家庭願意讓孩子回歸冰上運動。

  『委托培養』打通『金字塔』出口

  有了『體教結合』模式的先例,如何讓七臺河市優質的訓練能力發揮更大作用,疏通『金字塔』頂的出口成為當地體育人思考的下一步問題。伴隨中國大力發展冬季運動,各省市相繼建立自己的短道速滑隊,擁有優質訓練能力的七臺河則探索起為其他省市代為培養運動員的新路。

  陳岩認為,這不僅可以加速擴大國家整體的短道速滑教練員、運動員隊伍規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優秀七臺河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反哺七臺河的體育發展。

  數據顯示,2016-2017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公布的全國短道速滑項目注冊運動員1257人,七臺河佔比超過五分之一。2017年,七臺河市被評為『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纔基地』。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