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七臺河
搜 索
解開七臺河的世界冠軍培養『密碼』
2017-11-15 10:23:24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鳳雙 王君寶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難以想象,培養出實現中國冬奧會金牌零突破的楊揚等十位世界冠軍的七臺河市,直到2013年纔擁有自己的室內滑冰館。

  『瓦匠教練』奠基冠軍之鄉

  在七臺河市新興區因棚改拆遷廢棄的街區內,一座破舊的籃球場上堆滿了雜物,上世紀70年代七臺河市短道速滑事業就是從這裡開始。

  由於當時沒有室內冰場,七臺河早期冰上運動員冬季住在這座體育場的看臺下面,白天就在體育場外的空地上澆冰訓練。走在球場內,當年住在這裡的隊員董延海依然能夠清楚地指出哪裡是他的床位。

  那時帶領隊員在體育場訓練的是已故教練孟慶餘。因為沒有澆冰機器,孟慶餘當時凌晨2點就要起床澆冰,把一個大鐵桶放在爬犁上當作水箱,人拉著爬犁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裹著棉衣拉起一噸多重的水箱,一場冰澆下來,凍得上牙直打下牙。

  因此,當地人們都稱呼孟慶餘是『瓦匠教練』———白手起家,自力更生。

  從1985年開始,七臺河速滑隊雖然可以到哈爾濱借滑冰館訓練,但由於訓練經費緊張,孟慶餘和隊員只能在訓練基地附近租用民房———16平方米的棚戶房擠著30多個孩子,屋內潮濕,教練和隊員身上都長滿疥瘡。

  直到七臺河市體育局籌款40多萬元在訓練基地附近購買了住房,這樣的情況纔有所好轉。但為延長上冰時間,凌晨訓練是七臺河市在哈爾濱集訓隊員的家常便飯。

  『與各省市隊伍排上冰時間,我們總是選擇第一場冰或是最後一場冰,因為「早去晚退」能多滑一會兒。』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重點班教練馬慶忠說。這就是七臺河隊員和教練普遍的特點———能吃苦。

  拼搏精神築造『冠軍雲梯』

  七臺河直到2013年纔擁有自己的室內冰場,但不畏困難奮起向上的拼搏精神,卻讓七臺河先後向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張傑、楊揚、王濛等10位世界冠軍,當地體育人將七臺河取得的成績歸功於『人的因素』。

  回憶過往,七臺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副校長趙小兵依然止不住淚水。

  由於家庭條件不好,孟慶餘資助了趙小兵當年所有的學習和訓練費用,並讓趙小兵住在臥室,孟慶餘和愛人、孩子則擠在客廳。堅持和關愛讓趙小兵在短道速滑教學事業上堅持了28年。『如今無論什麼事,哪怕我很沮喪,我會想孟老師當年能堅持,我為什麼不能?』趙小兵抹著眼淚說。

  很多教練員也都放棄外地的高薪工作,回到七臺河繼續短道速滑事業。從上海回到家鄉,七臺河市第四代教練、市短道速滑少兒業餘體校重點班教練張利增說:『孟老師的影響太大了,讓我覺得滑冰是一種歸宿。』

  截至目前,七臺河籍運動員共獲得世界級金牌163枚。其中,獲得冬奧金牌6枚,佔中國短道速滑冬奧金牌總數的三分之二。

  以『冰雪作梯』,資源型城市七臺河如今踏上了新的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