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衛社區組織社區人員學習太極拳。
黑龍江日報11月20日訊 『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新要求新部署。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進程中,作為中心區、老城區的佳木斯市前進區,緊緊抓住改革機遇,積極對接權力下放,立足問題導向,從解決人民群眾迫切需求入手,展開了一場大刀闊斧又精雕細琢的生動實踐,讓群眾深切感受到發展的溫度和幸福的質感。
靠前服務點對點
體制不順,職責不清,管理職能分散,一直是阻礙城管執法工作的最現實問題。『上位執法』,運動式、突擊式治理,『應對式』解決問題,不但執法效果不佳,還容易發生對抗。『城管形象差,其中也有很多尷尬與無奈』。前進區城管局工作人員董元寧說。
2016年初,前進區以市委市政府權力下放、區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在區級成立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從有責無權到有責有權,讓城管執法人員執法得以名正言順。同時以推進城管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在全市率先推行『城管進社區』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變『上位執法』為『前位執法』。
城管局以社區為單元,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向全區20個社區分別派駐1名城管隊員,設立城管工作崗;每4個社區城管工作崗設立1個城管工作站,負責管理4個工作崗。工作崗依托居委會、物業、社區網格員等社區資源,及時掌握了解、協調處理社區城市管理各方面問題,實現網格全覆蓋、工作零縫隙、服務零距離、居民訴求全響應。同時建立『建賬和銷賬』工作機制,每人一個工作包、一本工作臺賬、一部手機,隨時發現、隨時記錄、隨時處置、隨時反饋,縮短了問題發現和處置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五中學旁邊千紅大院內的幾家小吃攤,以你來我走,你走我來的『游擊戰術』躲避管理,一直困擾著學校和家長。城管進社區後,城管人員無遺漏定時現場監管,徹底解決了問題,得到學校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前進區城管局第四工作站清理跨街條幅。
辦事無需面對面
前進區保衛社區黨工委書記曹輝最近很忙,除做好社區工作外,還要抽時間外出『傳經送寶』和接待外來人員參觀學習,主題是社區服務網格『微平臺』的經驗和做法。
保衛社區3424戶居民,40棟居民樓,劃分18個網格。去年3月每個網格建了1個微信群,並將城管、黨建、司法等職能人員加入群裡。居民通過微信反映問題提供線索,小到窨井蓋損毀、路燈不亮,大到市容秩序、違章搭建,通過市民『隨手拍』『隨手發』,都能隨時受理、隨時解決。截至目前,已經通過便民微信群收集到問題407件,解決問題398個,居民滿意度96%。『遺留問題越減越少,所以反映的問題也越來越少』。保衛社區黨工委書記曹輝說。
每天關注網格群是社區居民何阿姨的習慣。『這個群建的好,有什麼事不用翻電話本,打開便民網格微信群找社區、找物業、找城管,按住按鍵喊一聲就行,十幾分鍾就能得到回復。』
在此基礎上,前進區還開辦了社區微信平臺,與網格微信群疊加服務,利用互聯網刊發黨建信息,講述社區故事,解讀辦事流程、便民政策,預約線下辦事,『兩條腿走路,兩條線便民』。前進區社區指導辦公室王充介紹,目前20個社區213個網格實現微信全覆蓋。
責權落肩事成事
能不能接得住?管的好不好?是考量權力下放後基層執行能力和測評群眾滿意度的硬指標。
市裡在下放物業管理權限的同時,286棟棄管樓也成了前進區接手的一只燙手的山芋。樓體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老化、道路坑窪不平、物業管理缺失,直接影響日常生活的居民達1.5萬戶。
『關乎民生問題,區裡責無旁貸。』前進區深入社區摸底排查、走訪調研、反復論證後,『四個一批』管理模式應運而生,『居民自治,試點一批;以強帶弱,掛靠一批;創造條件,直管一批;社區服務,推動一批。
為促成教育2小區成立自治委員會,區政府協調召開了9次居民大會,參會的人一次比一次多,人心也一次比一次齊,最後一次大會從下午6時開到9時,90%以上居民到會達成一致,『棄管樓』變成了『齊管樓』。隨之,教育2小區也成為『居民自治』模式的典型被廣泛復制。目前,全區共組建業主委員會139個,居民自治改造小區124個,194棟棄管樓建立了物業托管機制,1萬餘戶居民享受到改革成果。
接要接的明白,放也要放的徹底。前進區編辦主任趙麗娜說,目前已對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進行了全面梳理,並全部向社會公開,並且對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的117項權力逐一進行優化,制作辦事指南。僅社區證明一項,就由320項清理壓縮至4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