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駐村工作隊成員在平整大棚內土地。記者朱彤攝
黑龍江日報11月23日訊 初冬季節,地處我省西北部的齊齊哈爾市龍江縣七棵樹鎮發達村,下午四點半天已經快黑了。冬日的發達村,由於村民們經歷了一年最忙碌的秋收和賣糧,在這個時間村子裡略顯寂靜。而在村邊離公路不遠處的一塊大地裡,景象卻截然不同:兩棟剛剛建起還泛著泥土香的四季大棚,以及在大棚裡外忙活的村民,在落日的映襯下光影閃動,讓村莊頓時增添了許多活力。
15日,記者來到省衛計委定點扶貧工作隊所在的發達村,村民們都說:扶貧工作隊剛來到村子半年,就送醫送藥讓我們健康有了依托;如今又給我們操辦了兩個四季大棚,讓我們的生活又多了些希望。
工作隊贏得村民的信任:盡全力管村民健康
『農民最怕得病,最喜歡有人管他們看病。』駐村工作隊梁民琳書記,是曾經管過我省新農合工作的老處長,他對此理解最深。於是,駐村工作隊在梁書記的組織下,為村民進行了多次義診。義診時,村民來的特別多,工作隊就借助這個機會,自我介紹,告訴群眾工作隊來到村裡工作的目的和想法,一下子就拉近了工作隊和村民的距離。
短短半年時間,工作隊組織了齊齊哈爾市愛爾眼科醫院、省農墾總醫院、省醫院、省衛生計生科研院等多家醫療機構幾十名專家匯聚發達村,為300多名群眾進行了免費檢查,並免費發放藥品5000多元。其中齊齊哈爾市愛爾眼科醫院為全村有眼疾的100多名患者進行了檢查,檢查出白內障患者55人,並為4例適合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免費治療。
工作打開了局面,晚上在村裡散步,街邊坐著的村民就主動和工作隊員打招呼,工作隊員也不再是村子裡的陌生人。
省衛計委主任魏新剛,今年7月到村裡看望工作隊時,看到短短時間工作隊成員和村民已經能夠打成一片,稱贊說:你們能夠首先管村民健康,就一定能贏得村民的心。
工作隊的擔當:給村民留下美好希望
『溫室大棚在龍江縣比較少,若能建設一個一年四季都能生產蔬菜的溫室大棚,既有經濟價值又能解決貧困戶脫貧問題。』為此,工作隊組織村乾部,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到哈爾濱市雙城區溫室大棚進行現場考察,雙城區溫室蔬菜大棚獨特的建設方式給了村乾部耳目一新的感覺。於是經村委會及村民代表同意,決定利用省財政撥付給工作隊5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在發達村建設溫室蔬菜大棚,依靠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
考察後工作隊又將想法向七棵樹鎮黨委政府作了匯報,鎮黨委對此項工作給予了肯定和支持,並按要求逐級向有關部門提出了正式申請。大棚建設期間,資金到位不及時,工作隊員眼看著工期就要結束,就自己墊錢建設大棚。經過艱辛努力,目前,兩座溫室蔬菜大棚靚麗地佇立在發達村冬季白雪茫茫的田野上,大棚內冬季最高溫度可達37℃左右,工作隊現已經開始平整大棚內的土地。駐村隊員說:我們墊錢建大棚,就是想盡快在元旦前,讓大棚能出一茬綠油油的蔬菜。
有了四季能出產綠色蔬菜的大棚,在第一書記梁民琳的主導下,在幾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後,形成了『以貧困戶脫貧為主線』的大棚所屬規章。梁民琳書記說:花這麼長時間建章立制,就是要保證這些大棚能夠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
工作隊的暢想:讓發達村的『發達菜』遠近聞名
『發達村離縣城纔17公裡,而且還是二級公路。龍江縣的四季棚室不多,這些都是我們大棚的優勢。』在梁民琳和村乾部、村民的多次交流,以及在多角度、多層次調查分析後,他提出了樹立綠色品牌『發達菜』的構想。
他說,大棚蔬菜原來的銷售想法是針對食堂,但食堂的收購價格低,會影響收益,為此,工作隊研究探討想以先主打綠色『發達菜』品牌,然後以此為基礎,打造『發達村』有機農副產品,把蔬菜、豬肉、雞鴨鵝都逐步改造成有機產品在網上宣傳、網上出售。讓『發達菜』以及發達村的所有綠色產品,都能夠通過口口相傳、傳統媒介、新媒體等傳播途徑,遠近聞名,能夠線上、線下銷售。
『到那時,大棚不僅能讓村上47戶貧困戶脫貧,而是能讓八百多戶村民都受益,成為全體村民的希望大棚。』梁民琳書記說,我現在已經開始日夜思考、多方籌措,希望能讓自己的暢想早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