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紀實:從需求端發力於供給側
2017-11-26 19:42:02 來源:東北網  作者:洪家興 岳海興 陳顯春 王忠岩 侯巍 莊園 程揚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26日訊(洪家興 岳海興 記者 陳顯春 王忠岩 侯巍 莊園 程揚帆)11月26日上午,黑龍江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推介會活動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農都會展中心舉行,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完美收官。

推介會現場。 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從10月份活動開展以來,綏化『五谷雜糧』到達41個城市、舉辦39場推介會、進駐專業市場24家、新租建中轉倉15家、進駐超市23家、進駐特許店5家、新建旗艦店16個、參加5個大型展會。共簽約135個協議,其中,戰略協議9個,友好合作協議1個,供銷合同112個。全市銷量128988噸,銷售額204955.32萬元。寒地黑土e購app下載量2.738萬次,微信平臺關注人數30956人。

浙江農博會綏化『五谷雜糧』展區。 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11月24日,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團隊集體來到杭州。一位大媽邊吃著剛剛蒸好的米飯,豎起大拇指說:『以前只是聽說過黑龍江大大米好吃,沒想到在家門口品嘗到了你們那裡的大米,太好吃了。』

  綏化,生態優良、資源豐富,擁有大平原、大森林、大濕地,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歷史、開墾荒原的奮斗歷史、寒地黑土的形成歷史。幅員面積3.5萬平方公裡,耕地2800多萬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1200多萬畝,是中國寒地黑土特色農業物產之鄉、全國整市整建制農業高產創建示范市和中國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北菜南運』核心區。此次舉全市之力開展的『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通過組織全市重點農產品產銷企業抱團走出去,開展體驗式推廣,共推『寒地黑土』品牌,共拓南方消費市場,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延長產業鏈、提昇價值鏈、創新供應鏈。

  改善生態保護黑土活力

  好的生態方能產出好糧,好糧方能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綏化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保護黑土地生態活力,為綏化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產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橕。各地越來越多的綠色有機生態園、綠色食品基地,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趟出了一條新路。

  肇東市海城雙麗合作社每年用牛糞與秸稈堆漚造肥3萬方,每畝每年施堆漚肥2噸以上。7年時間,他們改造重度鹽鹼地1萬畝,土壤PH值由8.5-9.4下降到7.5,有機質由0.9-1.5%提昇到1.5-2.6%,玉米單產由150-260公斤提昇到750公斤,秸稈比改造前增產19%。

  綏化還采用秸稈直接還田來促進生態循環、提昇土地有機質含量。望奎縣采取玉米大壟松卡旋高產栽培模式,第一年淺翻深松整地,第二年原壟卡種,秸稈全部覆蓋還田,第三年淺旋(耙)扶壟卡種,秸稈全部覆蓋還田,第四年淺翻深松或深翻。兩年卡種可實現秸稈100%還田,可以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03%以上,可增產10-15%,肥田增產一舉雙得。據統計,2016年秋季以來,綏化市農作物秸稈還田達520萬噸以上,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將在未來3年之內充分釋放出來。

  綏化市實施『三減』面積760萬畝、黑土地保護工程22萬畝、耕地輪作試點81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1180萬畝,佔播種面積的40%以上,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和基地面積居全省首位。今年,綏化市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每畝可節省1.5公斤化肥。據農情統計,2017年這個市化肥下擺比上年減少4萬噸。

  在『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中,海倫市的前進鄉雙泉村的有機紅豆在江南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個村注冊成立了海倫市林夏富硒有機雜糧有限公司。『我們這個4千克包裝的雜糧,能賣到198元。』企業的負責人高興地說。這個公司在下江南活動中,與深圳彤鑫農業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200噸有機富硒雜糧的銷售合同。

  海倫市前進鄉雙泉村依托黑土地保護項目,從2015年開始漚制農家肥。將河泥、秸稈和畜禽糞便按比例混合,加入生物菌劑進行擴繁,控制好溫度、濕度,30-45天就可以生產出優質有機肥。秋收後,利用糞肥拋灑機均勻地撒到耕地上,然後進行秋整地。

  『一般的耕地也就用1.5噸有機肥,而我們為了達到有機的標准,有機肥量達到3-5噸。』雙泉村黨支部書記吳艷龍說,『我們種植食用玉米磨大?子、小?子、玉米面,大?子去年每斤賣到3元,每公頃產量在1.7萬斤左右,毛收入在2.7萬元左右,而普通玉米每公頃毛收入按照去年的價格來說,也就8000元錢左右。』

  調優品種提昇產品品質

  黑龍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是海倫團隊下江南的主力。在公司董事長曹中軍的帶領下,公司的主打產品鮮食玉米飄香江南大地。

  在上海,原野的速凍鮮食玉米著實讓挑剔的上海人飽了口福。『東北的鮮食玉米太好吃了,你們一定要在上海開個店啊,讓我們隨時都能買到。』一位參加原野公司推廣的上海大媽拉著曹中軍的手說。

  更讓曹中軍高興的是,11月3日,在『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中,黑龍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與中基國業實業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約定,中基國業作為投資方,出資6000萬元,主要用於土地流轉、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2017年,國家實行『價補分離』後,玉米市場開始低迷,綏化市適時調減玉米調減種植面積15.5%。而對於市場預期比較好的水稻、大豆種植面積分別增加了5%、42%。雜糧雜豆、蔬菜等經濟作物面積320萬畝,增加34%。全市作物越區種植比重由30%下降到5%左右。優質和專用大豆種植面積達到86%,二級以上水稻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達到90%以上,鮮食玉米面積達到43萬畝,佔全省50%以上。進一步叫響寒地黑土區域公用品牌和海倫富硒、慶安大米、明水雜糧等產品品牌,寒地黑土品牌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十大誠信品牌,慶安大米被評為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慶禾香』牌大米獲『中國十大好吃米飯』稱號。

  綏化市大力實施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行動,引領綠色優質農業發展,確保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品質的提高帶來了農業效益的大幅提高。北菜南運讓農民感受到了寒地黑土品牌農業和綠色食品的巨大魅力,2016年綏化市外銷到南方蔬菜316萬噸,金種植蔬菜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062元。

  綏化在充分挖掘黑土地資源優勢、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產業上找到了方向。綏化市北林區鑫諾蔬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潘仁國告訴記者,他們合作社的5300畝蔬菜賣到了廣東廣州、浙江杭州等大城市,不僅價格高於當地的蔬菜,還供不應求,畝純利2000元起步,蔬菜的品相、口感完全不一樣,好東西就有好價錢。『黑土地加上一畝地1.5噸農家肥80斤有機肥,這條件別人誰也沒有。』潘仁國說。

  目前,綏化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1180萬畝,已創建國家級標准化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16處,面積890萬畝;有機食品認證面積23萬畝,無公害產地認定面積1077萬畝;市『三品一標』認證總數達到1471個。

  三產融合提高經濟效益

  『賣得好,能掙到錢,我們就有乾勁種得更好。』慶安縣東昇水稻合作社的理事長王可榮說。合作社種了4600畝水稻,全部采用有機標准種植。他們種植的『稻花香』和『龍稻18』等優質品種,每公頃產量在1.5萬斤左右,產量雖然低了,但價格高。每斤市場價格在兩元以上,在春季簽訂單時,收購方東禾集團每斤給補0.2元,還可以參與二次分紅。合作社每公頃實際收入在3.5萬元左右,比普通水稻要高7000元。給王可榮二次分紅的是黑龍江東禾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企業今年共拿出1016萬元給農民分紅。總經理楊曉萍說:『我們與多家合作社緊密合作,共流轉了45萬畝水田,其中有兩萬畝完全達到有機標准,到2019年可擴大到5萬畝。只有讓農民得到實惠,農產品纔能有品質保證,實現共贏。』農民與企業的緊密合作讓農民分享到了市場的紅利,打通了農產品生產、加工、市場三個環節。

  『東禾集團還發展私人訂制服務。』楊曉萍說,『東禾集團將2萬畝有機水稻以『半畝方田』和『我在慶安有畝田』的方式進行預售。半畝方田可供應GABA、胚芽米260斤,預售平均價格每斤42元。為更好地服務客戶,企業開發了私人訂制APP客戶端,客戶隨時監管訂制的土地種植、加工和大米配送情況,目前私人訂制客戶發展近1萬人,訂制土地達到5,000畝。』

  在『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中,慶安東禾集團從中受益頗豐。東禾集團,是慶安縣下江南主力企業,在下江南進上海社區地推活動中發現商機。目前,企業已在上海浦東區新建1處旗艦店、1處低溫中轉倉,在杭州餘杭區新建1處旗艦店,同時投資20萬元購買了一臺東風御風旅居車,新增7名業務員。截至目前,企業已地推活動已覆蓋上海源花城等30個社區,打通40家中檔餐飲酒店供貨渠道,與擁有3萬名會員的知名大型商會建集采供貨合作,上海月銷量達到200噸;杭州月銷量達到150噸。

  綏化市為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探索『1+1』模式,就是堅持種養結合,實現主輔雙強,加快綠色食品產業基地建設,把現代畜牧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打造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探索『1+2』模式,就是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強化頭尾銜接,提昇綠色食品和糧食深加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探索『1+3』模式,就是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依托『互聯網+』『庭院+』『寒地黑土+』,創新發展智慧農業、精准農業、定制農業,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要潛力要效益。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綏化市五谷雜糧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