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27日訊 冬日裡的大清早,省評劇藝術中心的演職人員們早已進入忙碌的工作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讓我們這些戲曲人看到了春天,也看到了文藝人特別是戲曲人前行和奮斗的目標。從現在我們單位的人氣就能看出來,大家每天都在練功,精氣神十足!』我省評劇表演藝術家、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王向陽說,激動喜悅溢於言表。
王向陽認為,文藝工作者應該把十九大報告吃透,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評劇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劇種。我是「新派」評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要在劇種傳承上發揮作用,中心這些年也一直在傳承優秀傳統劇目,《白蛇傳》《血濺烏紗》《楊三姐告狀》《保龍山》《明月照人來》《柳毅傳書》等劇目均已排演完畢,經典劇目《劉巧兒》近期馬上要復排。』
王向陽說,在傳承這些傳統劇目的過程中,我們更是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創新。隨著文藝形式多元化發展,在保留戲曲精髓的基礎上,在傳統劇目中加入讓人賞心悅目的舞蹈、具有視覺衝擊的舞美等各種元素,既有『唱念做打』,也有唱、跳、情節,將評劇打造成一種如電影般的綜合藝術,優美的唱腔,故事般娓娓道來的表現方式,不僅讓現代觀眾容易聽懂,學起來還朗朗上口。
王向陽告訴記者,在傳承傳統經典劇目的同時,我們也在打造原創精品劇目,同時加強現實題材的創作,講好龍江故事。省評劇藝術中心計劃明年創排一部現代劇目《七姓人家》,這部戲取材於發生在哈爾濱的真實故事,講述一個老人一輩子未婚,收養六個孤兒並將這六個孩子撫養成人的故事,劇本目前正在精心創作中。
王向陽說,文藝創作要服務人民,優秀的文藝作品可以提昇民族凝聚力。省評劇藝術中心多年來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將優秀的評劇作品送到第一線,深入工廠、農村、校園、林區、敬老院、社區等地進行演出。送戲下鄉時,田間地頭或一小塊空地就是我們的廣闊舞臺,我們表演傳統戲、折子戲等,大家就圍上來聽,有些戲迷也加入進來,有的時候我們還會去做一些輔導,老百姓都非常喜歡。
王向陽說,演員不能只活在劇場中、舞臺上,而是應該到生活中多觀察、多體會,纔能讓自己飾演的角色活起來、接地氣,纔能受到觀眾的喜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龍江文化繁榮,我們將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領下繼續前行,做無愧於新時代的戲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