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2月6日訊 『醫生,我家孩子最近總是不願意上學,還無緣無故發脾氣,是不是心理出現了問題?』每天,哈爾濱市第一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一都會被很多家長問到同樣的問題。張一發現,近兩年青少年患心理疾病的人數在逐年增多,在該院接診的患者中有四成是青少年,最小的患者纔15歲。這些患者中,有的發病原因是內源性的,而更多的則是因為社會環境、學習壓力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張一建議,家長教育方式要因材施教,不同性格的孩子教育方式也應有所不同。
17歲男孩11年不愛說話竟是因小學演講被批評
17歲的小亮(化名)現在上高二,從小學習成績就很好。但是,從小學一年級起,小亮基本不與人溝通,只是偶爾回家與家人進行簡單的兩三句對話後,就將自己關在屋裡學習。而在學校,小亮則是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跟老師和同學說話。由於學習成績並未因此受到影響,小亮的父母將這種情況歸結為兒子性格內向。據小亮的媽媽講,眼看小亮馬上面臨高考,她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再不與外界溝通,那孩子上了大學怎麼辦?』無奈之下,小亮走進了心理診室。
面對醫生,小亮還是不願意張口,在進行心理評估和臨床診斷後,小亮被診斷為強迫性緘默癥。張一說,這個病主要就是強制自己不說話。經過治療,小亮逐漸向他敞開心扉,道出了原因。原來,11年前小亮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在一次演講比賽過程中突然卡殼,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從那以後小亮就不願與人溝通,害怕說話之後再被批評。『孩子有時候潛意識裡是想說話的,但是一想到會被批評,就要克制自己不說話。』張一說。
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亮已經可以與外界溝通,現在病情正在好轉。
高二男生學習成績下降患上疑病癥渾身各種疼
在張一接診的青少年病人中,有很多是因為學習壓力大致病的,而這些孩子往往都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
小奇(化名)在哈爾濱市一所省重點高中讀高二,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在家人眼中,小奇是個極其要強的孩子,只要學習成績有一點退步,他都會幾天熬夜學習到後半夜,馬上把成績補上去。但是最近將近一年的考試,小奇的成績較之前相比不太理想,無論他怎樣熬夜讀書,成績還是沒有回到巔峰狀態。媽媽發現小奇開始意志消沈,每天無精打采。後來,小奇總感覺心髒難受、頭疼、肚子疼,去醫院檢查身體並未出現問題。可回到家後,小奇還是感覺渾身難受,最後連學都不能上,只能四處求醫。
在多次求醫未果的情況下,小奇在醫生的建議下來到心理科就診。張一對小奇進行了檢查,確診他患有疑病癥。張一說,疑病癥的主要癥狀就是懷疑自己身體出現病癥。小奇患病的原因是無法面對和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的時候自己很痛苦,久而久之在意識上就轉化為認為身體上有病。『這種病是對困難的一種逃避。』張一說。
醫生:家長應根據孩子性格特點選擇教育方式
『現代社會工作和學習壓力都很大,家長的教育方式也要改變。』張一建議,對於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要有所不同。對於外向、好動、管理性較差的孩子,家長可以進行獎懲、規范教育,從小養成規矩;而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則要因材施教,要以鼓勵方式為主,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多表揚和鼓勵。
此外,張一表示,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最後,如果家長看到孩子出現反常舉動,要查找原因,如果出現亂發脾氣、睡眠不好等癥狀,就要及時到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