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2日訊 近日,市第一專科醫院課題組耗時3年,完成了《哈爾濱地區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這是我市首份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調查》選取我市9所不同層次的初中、高中及職業中學,以社會生活環境、心理健康狀況、學習成績為調查內容。經對2151名12歲至18歲中學生的有效問卷、評量表、調查表分析發現:我市中學生存在普遍的心理障礙,總檢出率達49.43%,多為輕度心理障礙。中度心理障礙及以上程度檢出率不到15%。
女生人際敏感
發生率高於男生
課題組發現,女生的人際敏感、恐怖、偏執癥狀發生率顯著高於男生,敵對癥狀發生顯著低於男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其自感壓力、家庭居住模式、同學關系、親子關系等存在顯著相關性。
統計發現,與父母交流方式、自感壓力、家長了解程度、同學關系、未來打算、健康狀況、上網次數、每天上網時間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前四項的“危險系數”最高,其中與家長相關的內容有兩項,說明孩子最看重與家長的交流及是否獲得理解,這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心理危機易現
“高分低情商”
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張聰沛說,很多成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對中學生的輕度心理障礙無需過度恐慌,可以從孩子學習計劃設定、考試應對、業餘時間安排等方面給予調整。
課題組還發現,盡管各個學校都配備了心理諮詢老師,但孩子們擔心“保密性”,極少向心理諮詢老師吐露心聲;而家長們最重視孩子的成績,在家庭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向孩子“施壓”。
從目前情況看,部分中度心理障礙的孩子已到了心理危機期,極易出現“高分低情商”、“不穩定人格”等心理疾病,亟須全面的心理乾預。
不要一味重視成績
培養自尊自信品質
張聰沛認為,對孩子的心理乾預要在了解問題的前提下,做到個體化乾預,不同群體施以不同方式的心理乾預,但目前很難實現。
建議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設立專職心理教師執教。建立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聯系網,及時就孩子的問題進行溝通,消除傳統觀念中一味重視成績的思想束縛,樹立真正以“人”為本的觀念,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品質。
家庭中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家長與子女要本著平等、互相尊重的態度建立良好的交流方式和習慣,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關系。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努力,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性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