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6日訊(記者鄭通 遲亦達 劉楠 編輯彭佳麗)已近深冬,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巴彥查乾鄉巴彥他拉村的生豬養殖基地建設工程已經完成了豬捨部分。『這是民委和扶貧辦幫助巴彥他拉精准脫貧的重點工程,等到這個年出欄近萬頭生豬的養殖基地建成後,每年都將給村裡帶來較大收入!』省民委駐巴彥他拉駐村第一書記劉烈軍既興奮又稍顯遺憾地對記者說道:『只是天氣冷了,工程不得不停工,村民受益要等到明年了。』
劉烈軍介紹,巴彥他拉村是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全村現有人口668戶2172人,其中貧困人口79戶160人,村集體已經連續多年無積累,歷史負債近200萬元。全村耕地主要是旱田,廣大村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種植玉米和雜豆,收入減少的可能性大,增加的可能性小。2017年6月,省民委駐村工作隊進駐巴彥他拉村,經過調研與論證,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在精准扶貧工作中便風風火火地乾了起來:

正在建設的豬捨。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發展養殖業,投資建設標准化生豬養殖基地,依托養殖合作社與谷實農牧集團合作,拉動村域經濟發展,使村集體、村民和貧困戶受益;
——發展林下經濟,利用巴彥他拉的林地資源,帶動貧困戶一期定單種植中草藥桔梗800畝;
——發展綠色食品種植業,采取致富帶頭人+合作社+瓜菜大棚+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建設溫室大棚和冷棚,促進增收致富;

巴彥他拉村自駕逸站。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發展旅游業,建設巴彥他拉村自駕逸站,培育路邊經濟,鼓勵村民養殖小笨雞、笨鵝、散養豬並進入自駕逸站銷售,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劉烈軍說,扶貧須扶智,對於巴彥他拉而言,只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引進和發展一批符合全村實際的產業項目,讓村民掌握新的知識、技術和思路,百姓收入纔會不斷增加,日子纔會逐漸好起來。
『扶貧還須扶志,就是扶思想、扶信心。在這點上,省民委駐村工作隊做得非常棒。』巴彥他拉村黨支部書記衣孝忠向記者介紹,省民委派駐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駐村以來,首先解決了村內巷道的硬化問題,目前已完成巷道建設10.8公裡,佔到了目前全村路面的43%,明年還將硬化巷道11公裡,讓村民出行方便暢通;立項抗旱井74眼,完成後將解決全村3萬多畝田地『靠天吃飯』的大問題,去年因乾旱造成玉米幾乎絕產的情況不會再現,更解決了將來發展種植業的用水瓶頸;立項安裝路燈20盞進行亮化,在通村公路上鋪裝5組震蕩線,初步解除了林肇路巴彥他拉村過境路段的交通安全隱患。另外,工作隊還協調大慶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投入扶持資金,拉入土方1600立方米為村小學墊高操場、鋪設紅磚、改造校門,對校門前排水進行維修,讓孩子們上學有了更加安全和舒適的環境。

『龍江媒體民族地區行』采訪團在巴彥他拉小學合影。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村民們看出來了,省民委和駐村工作隊是真心為百姓辦事,所以村民們都信服他們。尤其是貧困群眾,看到現在村裡條件有了這麼多的改善,更是跟隨他們樹立起了脫貧的信心和志氣。』衣孝忠說。

『志智雙扶,精准扶貧,省民委駐村工作隊今年開了一個好頭。我們相信,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和踏實的准備,巴彥他拉的脫貧工作在明年將會結出更豐碩的果實!』巴彥查乾鄉黨委書記徐亞輝信心滿滿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