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彥他拉村『第一書記』劉烈軍。
省民委經濟處處長劉烈軍,今年6月2日到巴彥他拉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後,很快融入到扶貧工作中。先後規劃後巴彥他拉屯至巴彥查乾鄉通村路9.5公裡;規劃建設村內巷道11公裡;新打抗旱井74眼,安裝路燈20盞;對巴彥他拉村3個自然屯的自來水進行改造維修,成為了村民的知心人、貼心人、領路人。高秀生自從2008年當選為腰新鄉好爾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帶頭種玉米、成立果蔬種植合作社,實施規范化管理,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戶增收;帶頭救助村裡的困難戶。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
齊齊哈爾市梅裡斯達斡爾區是全國唯一的市轄達斡爾族區。該區總人口16.73萬人,達斡爾族人口1.2萬,佔全國達斡爾族人口的10%。近年來,該區全力推進都市農業、綠色食品加工、民族文化旅游和養生養老服務業發展。2017年,齊齊哈爾梅裡斯達斡爾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28.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8.23億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實現12802元,同比增長10%。

『龍江媒體民族地區行』采訪團在紅星盈果蔬小鎮采訪。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記者在梅裡斯區雅爾塞鎮紅星盈果蔬小鎮合作社看到,名為『日光水幕溫室』的冬暖大棚,棚壁中流淌著的是觸手溫熱的水。合作社理事長宋化祥介紹,合作社目前已建成18棟千米日光溫室,2018年計劃建設完成日光溫室100棟、二層冷棚200棟。項目建成後,可帶動周邊1200餘農戶參與果蔬種植,並成為全省最大的集冬季果蔬種植、休閑采摘、科普示范於一體的都市農業產業平臺。

達斡爾族姑娘表演民族歌舞。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哈拉新村,這個有著中國達斡爾族『第一村』美稱的村寨,村口大門的造型便是達斡爾族特有樂器四弦琴,村中廣場矗立著達斡爾英雄莫日根的雄偉雕像,村民唱著高亢奔放的『紮恩得勒』歌曲,跳著歡快活潑的『哈克麥樂』舞蹈,向游客展示著達斡爾族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我們村大力發展民族旅游,去年接待游客1萬多人;今年接待游客達3萬多人,預計明年游客還會更多。』哈拉新村支部書記多雪英對記者介紹說。

梅裡斯綠色農產品洋蔥。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在大八旗達鄉洋蔥產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顏世偉向記者介紹,這裡的洋蔥嚴格按照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標准種植,品質和產量不斷提高,每年從八九月份開始,成掛成掛的大車就在大八旗的村邊守著,從全國各地而來的老客將洋蔥賣到大慶、哈爾濱、長春、沈陽,賣到山東、北京,還出口到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等國家,「梅裡斯」、「達斡爾」在國外已經成為中國洋蔥最有名的品牌。
全程參與此次活動的黑龍江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趙建黨說:『20家媒體圍繞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扶貧工作等方面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對民族地區進行全方位的采訪報道,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產生了良好的集束效應和推廣效應,為宣傳黑龍江省民族地區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龍江媒體民族地區行』采訪團隊。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此次媒體行由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社、國際在線、黑龍江日報、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東北網等中央駐省以及省級20家主流媒體參與報道,截至記者發稿時各媒體累計報道稿件100餘篇,視頻直播2次,累計網絡閱讀和曝光量近100萬次,稿件被騰訊網、搜狐網、新浪網、今日頭條、百度新聞、東北頭條、東方頭條、北京時間、鳳凰網、東方網等50餘家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