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4日訊 都說『有緣修得同船渡』,能在一個家庭共同生活、互相溫暖、心裡想著彼此,就是最大的和諧,而作為長輩,子女的孝順則是一生最大的福祉。
在這間朴素而整潔的民宅裡,居住的兩位老人享受過膝下之歡的天倫之樂,也享受過子女孝順的最後時光,如今兩位老人都不在了,屋子裡的陳設和牆上的照片,依舊能讓人感覺到生機和溫暖,而為這個大家庭無怨付出、忙前忙後的兩個兒媳的存在,更是讓這裡永遠是一個『家』,無論誰回來,都還和從前一樣……
悉心照料,勝似任何良藥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韓偉光此次回鄉,是為奔喪而來,12月12日一早,記者見到他時,他的鼻子顯然很不舒服,驟然降溫的天氣是一方面,12月7日老父親辭世帶來的悲傷也讓抵抗力變得虛弱起來。進了家門,他的兩位弟媳熱情地迎了出來,一掃室外侵入體內的寒冷。
老人生前的家還是老樣子,牆上的照片裡,每個人都是一張笑臉,溫馨至極。『要是沒有我的這倆弟媳,老人最後的時光不可能過得那麼舒坦。』韓偉光毫不掩飾自己對兩位弟媳的感激之情,而二弟媳宋秀華和三弟媳張鳳華顯然不善言辭,卻給人一股『熱乎勁兒』。
兒媳婦照顧臥床的公公,其中的不便大家都心照不宣,可是對於這兩個進門30多年的兒媳婦來說,早已經把公公當成了父親。早在2011年,公公就查出了肺癌,到去世之前有將近一年的時間都處於臥床狀態。雖說家有四個兒子,但大兒子和四兒子都在外地,二兒子和三兒子身體又不太好,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兒都靠兩個兒媳張羅。公公臥床後,照顧他的責任也更多地落到了二兒媳身上,後來,三兒媳也放下了在北京的工作,回到家幫著一起照顧。
『爸,沒事兒,就是這個時候最用人,你就拿我們當姑娘一樣的。』幫公公解手時,看見公公不好意思配合,宋秀華都急哭了,老人看見兒媳的眼淚,從此放下了顧忌。在公公臥床期間,兩個兒媳怕老人起褥瘡、不舒服,每過一個多小時就給他翻身、按摩一次。老人最後住院的日子裡,兩個兒媳更是和公公一起把『家』安在了醫院病房,看到兒媳寸步不離的悉心照料,連醫護人員都跟著贊嘆。
大家都忘不了父親在病房中過的最後一個生日,有鮮花美酒,更有兩個兒媳的照料、攙扶在側,這讓老人在最後的日子裡特別安慰,勝似一切良藥。

悉心照料。
理所當然,念著老人的好
『不光是照顧我父親,家裡有什麼事兒,兩個弟媳都衝在前面。』韓偉光有感觸地說,家裡三年間有三個人去世,最後的日子裡,都是兩位弟媳在照顧。
2015年時,作為大哥的韓偉光,妻子查出乳腺癌後,病重的最後兩個月裡,兩位弟媳專門去到北京,陪在病房裡照顧,沒有多餘的病床,她們鋪個墊子就在地上對付一宿……雖說只是妯娌,卻親如姐妹。
2016年,患胃癌14年的婆婆又轉移為肺癌,兩位兒媳更是沒過多地麻煩其他人,擔起了照顧婆婆的責任。
比起她們照顧公婆的事兒,要說起公婆對子女們的好,兩位兒媳的話一下多了起來,特別是二兒媳宋秀華,『我娘家是農村的,每次娘家來人,婆婆又是安排吃又是安排住,臨走還要給拿上不少東西。』宋秀華說,公婆在家裡總是高看兒媳一眼,她的姨夫在牡丹江生活,每次家庭聚會,婆婆總是主動說『把你姨夫一起叫來』。夫妻倆有了什麼矛盾,公婆也總是會說兒子的不是,站在兒媳這邊。老人的理解和庇護,讓兒媳覺得這個家特別『親』,三兒媳張鳳華說,我們嫁到這個家都30來年了,在自己的娘家也就纔呆了20來年,跟公婆相處的時間比跟自己父母相處的時間都長,公婆都是明白人。
老人除了明事理,在具體的生活上,更是對子女們照顧有加,自從宋秀華生完孩子上班後,一歲多的女兒韓梅就放在了公婆家,張鳳華的兒子韓嘯也是在爺爺奶奶家住了7年。這期間,公婆在教育、撫養兩個孩子上沒少出力,且毫無怨言。宋秀華說,女兒小學、初中的家長會她從來都沒去過,都是孩子的叔叔大爺去,『老人需要照顧的時候,其他兄弟沒有時間,我們倆就多做一點兒,一家人,誰能乾啥就乾啥。』宋秀華實在地說。
『孝順,真的和文化程度沒有關系。』看到兩位弟媳對父母如此照顧,讓父母走得安詳而滿足,韓偉光由衷地感慨,更讓他高興的是,長輩和母親所做的,都被孩子們耳濡目染到了心裡。孫女韓梅在北京結婚安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爺爺奶奶接去,看看自己的新家;孫子韓嘯在北京買了房子後,也是最先把爺爺奶奶接去住了一個月,連父母都沒有享受這樣的『待遇』。
如今,兩位讓人尊敬且想念的老人先後走了,但是家還依然在,兄弟姐妹之間的愛還依然在,團結、孝順的家風也依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