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15日訊 記者從省農委了解到,今年我省玉米種植面積為8160萬畝,雖然面積較上年又進一步縮減,但平均單產卻比上年有所提高,而且品質提昇非常顯著,全省新產玉米含水量基本都在30個水以內,成熟度好,乾物質含量高,二等糧比例佔7成以上。是什麼原因使我省玉米生產在短短一年之內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省農委副主任李世潤。
『今年我省的玉米質量大幅提昇,這並不是偶然的。』省農委副主任李世潤說,前些年我省玉米之所以被稱為『水苞米』,與臨儲政策導向和農民盲目追求高產品種的種植習慣有關。2016年,國家調整了玉米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定價,拉開了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幕;今年進一步明確價補分離,發揮市場作用,倒逼帶動生產;同時,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目標任務,我省更加加大了農業調結構的推進力度。可以說,今年玉米產銷形勢向好的變化,就是這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廣大農民對收儲制度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變化的適應,『市場之手』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正逐步顯現。
據介紹,為了積極應對糧食市場變化,促進農產品『賣得好』,我省從2016年就開始加大力度調整農業結構,在鞏固提昇優勢區產能的同時,適當調減冷涼區和農牧交錯區等非優勢區玉米種植,以四、五積溫區為重點,兩年中調減玉米面積3000多萬畝,使玉米生產都集中在適宜生產的優勢產區。對調減的玉米種植面積,積極推廣米改豆、米改麥、米改雜、米改經、米改飼等種植模式,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同時,加大專優特新等品種的推廣應用,在玉米優勢產區,重點發展高淀粉、高賴氨酸加工型專用品種,並嚴格按照退回200℃積溫的原則選擇品種,杜絕越區種植。
今年,在繼續推進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我省重點實施了玉米質量提昇工程。從區域布局、品種選用、高標准生產、科學管理、加工帶動等多方面入手,全力提昇玉米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種得好』實現『賣得好』,靠『賣得好』倒逼帶動『種得更好』。在工作中省農委制定了《黑龍江省2017年農作物優質高效品種種植區劃布局》,確定全省4個積溫帶適宜的53個玉米品種,重點推廣適宜機械化收獲、高淀粉和甜糯、青貯玉米品種;下發到全省各市縣農業部門,引導各積溫區玉米種植戶科學用種,杜絕越區種植;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綏化、鶴崗、七臺河等市建設11個玉米新品種展示示范點,加快優質高效品種推廣應用;在青岡、富裕兩縣建立了黑龍江省玉米良種良法評價推廣科技創新園區,通過良種良法結合、農技農機配套,篩選推薦並擴大示范優良常規品種、宜機收品種和專用品種,推廣高標准模式化栽培管理技術,為玉米提質增效提供新的動力。按照『大機械整地播種』、『搶播農時實時播』、『測土配方施肥』、『全程標准化管理』的技術要求,省農委組織專家形成通俗易懂的75個技術模式下發給農戶和經營主體。種植戶只要『照單抓藥』,按照技術模式的流程操作就能種植出高品質的玉米。
另外,在收獲後的管理上也采取一系列提質增效措施。通俗講就是『進樓子、上棧子、碼垛子』。進樓子,就是玉米收獲之後進入苞米樓子,實現離地儲藏,或者是用木杆搭成臺子供玉米儲存晾曬,也可以將玉米棒碼成一米寬的垛子,底部架起來,徹底杜絕『地趴糧』。這樣做通風透光好,既有利於收獲後的潮糧降水提質,又能有效控制玉米霉變粒的發生,顯著提昇商品品質和市場售價。
『北緯40~45度被稱為黃金玉米帶,我省正處於黃金玉米帶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近兩年來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和玉米質量提昇工程的有力推進,我省玉米正在恢復高產優質的本來面目;雖然玉米是傳統的種植品種,但種得好同樣可以做出大文章。』省農委副主任李世潤說。原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為玉米生產帶來壓力促動的同時,對市場發育和加工等下游產業的正向帶動正日益明顯。市場化收購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市場主體,2016年全省共有2500餘個經營主體參與到玉米市場化購銷當中,多元主體已然形成;飼料產業和淀粉、酒精、玉米油等精深加工產業迅猛發展,玉米價格的走低,吸引了大批龍頭企業在我省投資布局,激活了玉米加工鏈條,有效推動了我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