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省法院  >  法院動態
搜 索
百姓的『調解官』 追憶全省優秀法官劉亞慶
2017-12-21 18:22:49 來源:東北網  作者:包海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2月20日訊(記者包海多)在黑龍江省依安縣人民法院有這樣一位法官,他從事司法審判工作35年,先後辦理了5000餘起案件,案件調撤率達到60%以上,連續多年無發回改判案件,無一錯案和上訪纏訴,經他調解的案件,能讓訴訟雙方都達到滿意,被百姓親切的稱為『調解官』。

劉亞慶。

  2017年10月24日,依安縣矛盾多元化解中心揭牌儀式當天,這位『調解官』,依安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三庭庭長、兼任依安縣矛盾多元化解中心主任的劉亞慶卻因長期勞累過度,突發心髒病,經搶救無效離世,享年57周歲。

  重調解輕審判換位思考來工作

  就在劉亞慶離世的前幾天,書記員劉佳找到他說:『庭長,昨天開庭的案子現在可以下判決了。』

  『先不急,一會我們再找當事人做一做調解工作。』劉亞慶覺得這起合同糾紛案件的兩個當事人年輕氣盛,在法庭上互不相讓,輕易下判效果肯定不好。因此他再次找到雙方當事人:『我知道你們的生意都剛起步,很不容易。但生意做起來,不也是靠親戚朋友、鄉裡街坊這些老關系們,你們因為這一回生意的利益引起經濟糾紛,即使贏了官司,失去了一個合作伙伴,以後少個朋友、少條發展的路,多麼得不償失。』在他的勸解下,雙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書記員劉佳問劉亞慶:『劉庭長,之前調解那麼多次,雙方都不同意,這眼看著都已經判決結案了,你為啥還要大老遠跑去調解,多費事。』他說:『咱們的案子是結了,可當事人的糾紛卻沒解決,這不是我們辦案的目的。多換位思考一下,調解工作就好做了,之前調解沒成功,那是我們的工作沒做透。以後處理問題,你們要多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

  2014年,依安縣一家糧食加工企業因拖欠糧款被訴至法院,原告方農戶人數眾多,情緒激動。企業負責人據理力爭,讓在場進行調解工作的法官倍感壓力。了解情況後,劉亞慶主動接手了調解工作。

  其實案件事實清楚,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判企業敗訴,執行法律程序,強制企業歸還欠款。這樣判決不但合法合規,也似乎大快人心。

  不過,在劉亞慶看來,這種『簡單』的方式並不可取。他對一起辦案的年輕審判員說,『不要因為一邊是種植戶,一邊是老板就有傾向。老板也是百姓,一定要讓雙方心服口服。更何況,種植戶要致富,也需要這些糧食加工企業,咱們不能死板地按照法條做事。』

  劉亞慶先安撫住了種植戶,隨後拉著企業負責人,並排坐了下來。他面帶微笑親切地問:『這位老總,不瞞您說,我當法官之前,當過司機,不知道您創業以前是乾什麼的?』

  『白手起家,以前是種地的。』這位企業負責人見劉亞慶挺實在,情緒也平復了不少。

  劉亞慶說:『如果你在田裡彎腰辛苦一年沒掙到錢,是什麼感受?』企業負責人沈思片刻。這片刻的停頓,讓劉亞慶看到了案件調解的希望,劉亞慶接著說:『關於糧食質量的約定本就十分苛刻,如果讓這些農戶血本無歸,以後誰還會賣糧給你?失去依安縣這個優質糧食產地,而到周邊市縣去收糧,會加大你的成本。不如跟農戶保持長期合作關系,拉上他們一起乾,搞規模種植。規模大了,再有技術支持,糧食品質肯定能保證。』企業負責人接受了劉亞慶的建議,與農戶達成調解協議後支付了糧款,一起棘手的案件就這樣被化解。結案後,劉亞慶向縣農業部門提出了《加強農業技術精准扶持》的司法建議被采納,民三庭成為種糧合作社義務法律顧問。

劉亞慶辦公桌上寫滿工作提示的臺歷。

  天冷屋涼心不『涼』留證解難同進行

  『劉庭長,這大冷的天讓我們怎麼過呀?』『劉庭長,我這商店裡的貨物都讓暖氣水泡壞了。』『劉庭長,我家可是新婚剛買的家具啊』。 2013年冬天,因供熱管線故障發生物業糾紛,涉及居民、商戶160餘戶,眾多原告將劉亞慶圍在中間,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自己的損失,發著心底的牢騷。

  劉亞慶心裡清楚,現在當務之急不是這160餘戶群眾的『官司』,而是應盡快維修供熱線路,盡快恢復供暖。而維修管道,必然會影響群眾收集證據,提出賠償請求,事情一下子陷入兩難境地。『馬上提存證據,盡快恢復供暖。』下定決心後,劉亞慶帶著書記員和鑒定人員,冒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大冷天,逐戶上單元樓,挨家挨戶走訪,兩天就完成證據提存,第三天下午就為這160餘戶恢復了供暖。

劉亞慶到百姓家中開展調解工作。

  為了群眾不累訴寧願自己多跑路

  2016年,劉亞慶審理一起當地馬鈴薯種植企業與外地淀粉生產企業的合同糾紛案件,案件雖然事實清楚,案情簡單,但兩家企業負責人糾纏於企業利益,態度堅決,互不相讓,經過多次開庭調解也沒能達成調解協議,很多同志都覺得此案調解無望,法官助理甚至已經草擬了判決書。而劉亞慶憑著多年審理合同糾紛案件的經驗,認定雙方企業在經營上相互依賴,發展前景都很好,判決結案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為此,劉亞慶專程遠赴外地企業,耐心釋法明理,最終兩家企業負責人被他的真誠感動,達成了調解協議。『為了群眾不累訴,寧願自己多跑路』,一些本可依法判決結案的案件,劉亞慶為雙方當事人利益著想,付出大量的精力進行調解。

  2012年,劉亞慶審理一起房屋產權糾紛案件,因開發商將一商服樓『一房兩賣』而產生糾紛,實際付款人將房屋佔有人和開發商一並訴至法院,三方矛盾尖銳,各不讓步。為妥善處理此案,劉亞慶帶領全庭審判人員輪番上陣,動員身邊與案件當事人相識的親朋好友,耐心細致地開展調解工作。最終該案以房屋佔有人接受開發商退款,並向實際付款人長期租賃,房屋產權為實際付款人的調解方案結案。劉亞慶曾對年輕的審判員說,作為法官,如果只死板的研究法條,而不去研究案件背後的人和事,分析當事人的心理和訴求,所辦理的案件就不會有好效果。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考慮群眾的利益和感受,這樣的司法作風為他贏得了認可。

劉亞慶法官。

  席地而坐化隔閡心貼心為百姓著想

  在基層法院,很多案件當事人往往將怨氣指向法官,而劉亞慶同志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面對群眾訴求,保持理性的溝通方式。

  一次在法院門口,一位前來立案的當事人聽見有人叫劉亞慶庭長,就上前一把抱住他的腿,坐到地上就讓劉亞慶同志給他『做主』。法警和保安趕忙上前勸阻,劉亞慶卻陪著當事人一起坐在地上,耐心傾聽當事人的訴求。幫助當事人一件一件整理證據材料。雖然此案不屬於他所在庭室審理的案件類型,但他依然耐心的陪同當事人到立案窗口立案。

  事後,當事人說:『劉庭長這一坐,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當時就覺得劉庭長是值得信任的,有啥難事和他說說仿佛事情就變得不那麼難了。』

  劉亞慶總是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處理問題。每次在辦公室接到約見當事人的電話,他總是一路小跑到約談室,覺得讓群眾等久了自己挺不好意思。有時為能及時化解糾紛,他經常放棄自己休息的時間,驅車百裡到當事人處所進行調解,即使到了飯點兒,也決不再百姓家吃一口飯。通過李亞慶的調解工作,很多案件當事人不但解決了案件糾紛,也化解了心理隔閡。

<劉亞慶生前辦公桌上未裝訂的案卷。

  57歲自學電腦查資料主持制定法院訴調規則

  2017年,已經嚴重超負荷工作的劉亞慶,又兼任了依安縣矛盾多元化解中心主任,他為中心籌建工作奔走操勞,承擔起『案件繁簡分流、訴調對接』的改革重任,積極探索新型審判運行模式。

  為實現『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三位一體』審判模式改革,盡快制定出中心運行配套工作制度,57歲的劉亞慶同志開始學習上網,查閱相關資料。面對屏幕,他戴上花鏡,調大字體,年輕同志手裡輕巧的鼠標鍵盤,在劉亞慶操作起來就顯得格外笨拙,一個簡單的電腦操作,常常急的劉亞慶滿頭大汗。

  年輕同志要上手幫助他,他總是說:『你們都有案子,哪有時間幫我呀』。後來,劉亞慶就做了一本小冊子,畫上電腦桌面,用箭頭標出一步步操作,一到休息時間就向年輕同志請教。開始大家都以為他這麼忙,學習電腦的熱情不會堅持太久,可當大家看到他在網頁上打字搜索的時候,纔認識到他要學習電腦的決心。為了能將矛盾多元化解中心建設得更完善,他翻閱了大量卷宗材料,經常研究到深夜。老伴看在眼裡,疼在心頭,常常勸他休息:『亞慶呀,你快退休了,還以為自己年輕呢?』『我跟黨組保證過,中心運行之後,每年60%的案件在這裡解決,我要說到做到。你支持我一輩子了,再支持我一回吧。』就是在這樣的韌勁下,劉亞慶利用網絡查閱了大量資料,主持制定出了《依安縣人民法院繁簡分流、快審速裁、訴調銜接及財產保全程序操作規則(試行)》。該《規則》結合依安法院審判工作實際,對中心受案范圍,『繁案』『簡案』的界定,進行了科學的規定和劃分,理清了訴調銜接的辦案流程,為日後中心業務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10月24日,矛盾多元化解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但劉亞慶卻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如今,矛盾多元化解中心已經正式運行開展工作,案件繁簡分流初見成效,但劉亞慶卻再也看不到了……

  11月24日,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追記劉亞慶同志『一等功』和追授『全省優秀法官』稱號。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出,劉亞慶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用行動踐行了新時期人民法官的價值追求,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公正司法、服務群眾,甘於奉獻、淡泊名利,清正廉潔、敢於擔當,是人民法官的先進代表和新時代的學習楷模。

責任編輯:李澄

【東北網專欄】黑龍江省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