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2日訊 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現代化新龍江建設提供強大動能。哈爾濱作為科教資源富集的省會城市,近兩年來,持續開展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推動市校合作和科技人員創業等措施,使科教資源優勢潛能得以釋放。『我剛剛從省科學院調研回來,發現他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下一步我們要和更多的高校院所合作,充分挖掘各校所的資源優勢,推動更多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為現代化新龍江建設助力。』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傑說。
建立『契約機制』釋放科教潛能
近年來,哈市科技成果轉化呈逐年增長態勢,僅今年以來,實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379項,同比增長4.7%,新增科技企業1036戶,同比增長3.1%。
『哈市科教資源富集,但這些資源都集中在在哈中省直高校,這使我們曾苦惱於管理體制障礙,感到在推動這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勁兒使不上。』李志傑說。為了打破這個窘境,哈市科技局通過工作機制創新,巧妙地繞過市校之間長期存在的管理體制障礙,探索出市校合作的『契約式』新機制。譬如,通過與哈工大開展市校科技合作試點,在加快落實國家『三權』制度改革,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可復制推廣的好經驗。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省工研院)是哈市與哈工大市校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從成立至今,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125家,其中在孵企業103家,畢業企業22家。
在總結省工研院經驗的基礎上,哈爾濱市政府與東北農業大學共同出資搭建起『事業單位+企業+基金』的新型市校科技合作模式,成立了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目前已有20餘家在孵企業,並成立了規模為1億元的『食研青禾基金』,以助力哈市食品初創企業成長。截至目前,哈市已與16個大學大所建立了『市校契約機制』。下一步,哈市將與在哈其他校所分別簽署內容各異的市校(所)合作協議,使契約機制成為跨越市、校(所)之間管理體制障礙,發揮科教優勢的橋梁作用。
此外,哈市還將為學術型創新人纔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搭建平臺,鼓勵支持校(所)建立專業化、市場化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技術轉移機構,為哈市產業技術昇級和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成果與服務。
創新立項機制提高資金使用靶向性
『我們創新了市校聯動立項機制,把原來B2C(科技局對團隊)改為B2B(科技局對高校)模式,讓學校參與到項目遴選的全過程,使一批技術水平更高、團隊更優的項目加快落地轉化。』李志傑說。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往往有近70%面臨夭折,資金鏈斷裂無疑是重要誘因之一。『為了幫助初創企業順利度過「死亡谷」,進入成長期,我們還建立了校所信譽擔保立項機制,科技創業項目由校所擔保推薦後,無需考察申報企業的注冊年限、銷售業績等,僅專家對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和經濟性評審後,科技局就會給予立項支持,降低了企業申報項目的門檻,縮短了申報時間。』李志傑告訴記者,2017年,通過新的信譽擔保立項機制,哈市已經給予17個項目340萬元支持。
與此同時,哈市科技局在科技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大膽改革與創新,在副省級城市中,率先修訂了《市應用技術研發資金管理辦法》,在嚴格合同管理、嚴格道德風險防控的基礎上,將資金的預算調整等與研發活動相關的資金支配權全部交給研發團隊。徹底打破了長期存在的『科研活動為經費服務』、『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智力勞動不能拿報酬』等一系列制度屏障,真正做到了為科研活動和科技人員松綁助力。
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破解融資難題
資金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必要條件,然而哈市科技金融基礎薄弱,輕資產,重智力的科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嚴重制約了科技成果產業化以及科技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進程。李志傑說,為了加快補齊科技金融短板,我們打破傳統思維,將『科技創新人纔基金』支持對象由學術型轉向創業型,設立了科技創業人纔專項。兩年來,累計安排資金3000多萬元支持了451個科技創業項目,引導科技人員走出實驗室實現創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產品,使科研經費轉化為GDP和稅收的同時,『倒逼』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
『我們還將在「市科技風險投資中心」的基礎上,增加科技金融服務職能,設立「科技金融專項」,開發知識產權抵押貸款擔保、創投機構和銀行風險損失補償等科技金融產品。』李志傑介紹,為了補齊校所在股權投資上的短板,更好地發揮在科技創業上的長板作用,下一步,擬在省工研院和哈工程國家大學科技園設立天使投資基金,通過采取指導性的委托管理方式,加快培育校所職業化的基金管理團隊,完善校所體制內的創新創業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