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糧食現貨交易破解稻強米弱
2017-12-31 09:07:5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31日訊 剛從建三江回來,徐剛又要動身去慶安縣走訪水稻加工企業。這個冬季,他異常忙碌,下鄉看企業走訪種植戶,進城跑銀行找政府,幾乎每天都在奔走中。但徐剛乾勁兒十足,因為他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大事,尤其是去北京在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匯報工作之後,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和信心。

  徐剛是今冬開始正式運營的黑龍江稻米商品交易中心董事長。『雖然剛起步,但中心運營狀態非常好,目前已在哈爾濱、綏化、牡丹江等地市整合年儲10萬噸以上的糧食倉儲企業56家,吸納省內糧食收儲、加工企業交易商會員436家,獲得銀行授信近百億元;自10月份成功對接第一單,目前已實現新糧買賣交易90萬噸。這主要得益於我們找到了一條實體產業和金融支持互利共贏的融合發展新路。』徐剛說。

  黑龍江稻米商品交易中心由省農委組織發起,聯合綏化市政府及省內優質水稻主產區市縣政府共同出資組建,旨在培育產地糧食交易中心,化解企業缺少收糧資金和農民集中賣糧的矛盾,促進大米產業崛起。徐剛說的新路,正是黑龍江稻米商品交易中心的與眾不同之處——將黑龍江優質大米納入到交易中心進行集中交易,開創了按水稻品種進行交易的國內先河;只提供農民售糧的交易服務,不進行買空賣空的交易;采取全額貨款交易,即買方先付款、賣方先交割、交易後統一結算,保證交易資金安全;利用平臺和國家政策性銀行合作開展以商品質押為手段、以第三方監管為保障措施的融資模式,以此來滿足稻米加工企業收購水稻原料的資金需求。尤其是後兩條,有效規避了金融支持的資金風險,激發了金融機構參與的積極性,破解了始終制約我省稻米加工企業做大做強的資金瓶頸問題。

  這些獨到之處,高明在哪?在跟隨徐剛去綏化市北林區采訪了通過交易中心平臺已收購兩萬噸新糧的黑龍江省麟源米業有限公司之後,記者找到了答案——

  走進麟源米業的加工車間,雖然靜悄悄的沒有火熱加工場面,但撲鼻的米香沁人心脾,成品庫中各種包裝規格的新大米整裝待發;一個五萬噸的糧食倉儲庫內,一個個金燦燦的稻谷堆散發著稻香;烘乾塔前,一輛載重34噸的運糧車正通過立體傳送帶卸糧。總經理李恩惠興奮地說:『有了稻米交易中心這個平臺,我們企業啥困難都沒有了,今冬就要大乾一場,線上線下同步推進,力爭品牌闖出東北三省叫響全中國。』

  李恩惠介紹說,麟源米業已成立15年,雖然具備10萬噸的加工能力,但年年都不能完全達產,去年只加工了4萬噸。為啥?缺錢!買不起原料。由於自有資金有限,貸款又借不上力,每到秋季收糧時,東挪西借,也只能湊上三、五千萬元,而要滿足生產至少需要價值兩億元的原糧。所以只能有多少錢存多少料,用完了再拍國儲輪換的陳糧加工,由於原料質量不穩定,生產的產品質量也不穩定,影響企業形象和客戶感受。

  稻米交易中心的到來巧妙化解了麟源米業的資金難題。通過稻米交易中心平臺,麟源米業用2000萬元的自有資金實現貸款8000萬元,2000萬元放大成一個億的收糧款,『非常舒爽,全是現金,??點錢,農民高興,我們也痛快。過去收糧缺錢,如今是挑著收,收好糧,像綏粳18這樣好的品種,最高給到了每公斤3.8元。如今周邊的企業非常羡慕我們家,都想跟稻米交易中心合作呢,我們也打算再籌集2000萬元資金,再備上一個億的原料。』

  用20%的啟動資金實現100%的收購,企業高興,賣糧農民既賣上了高價又拿到了現金,也展開了笑顏。北林區秦家鎮秦家村種稻大戶臧秀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有70多公頃稻田,種的都是綏粳18。去年大部分賣給了糧庫,抱著試試看的心裡拿出一少部分糧賒給了麟源米業,雖然賣糧款晚給了3個月,但每公斤3.5元的價格讓他也很知足。今年企業能給現金了,臧秀成把家裡的水稻都賣到了這裡。由於質量好、含鈣高,臧秀成的水稻賣到了每噸3800元的高價。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對這個價,那是相當的滿意啦,一噸多掙800元吶!一公頃地能打8噸多糧,70多公頃地,能多掙好幾十萬呢。』

  2000萬元自有資金,辦了一個億的事,稻米交易中心平臺何以有如此大的神力?在麟源米業的原糧倉儲庫大門上,記者看到一個牌子——黑龍江省寒地黑土物流監管公司倉儲庫。奧妙就在這裡。

  稻米交易中心董事長徐剛告訴記者,簡單說就是通過糧權的確立和交易實現的。作為交易中心,我們同時跟三方合作——銀行、擔保企業和物流監管企業;合作的核心是商品質押貸款,押的就是所收糧食的糧權。比如麟源米業這一單,就是企業先用自有的2000萬元資金收糧,在平臺的擔保下,用這些糧做抵押,貸款2000萬元再去收糧,收回來的糧再抵押,如此最多可抵押貸8000萬元,加上自有資金,企業的2000萬元就『變成了一個億』。但跟以往不一樣的是,收糧並不是企業的自主行為,而是全程在平臺和第三方監管企業工作人員的參與監督下進行;收進來的糧食放入我們指定的物流監管公司倉儲庫,有工作人員24小時看管這些糧食。除了派出現場監管員,還有後臺監管,庫內的監控攝像與交易中心平臺、銀行、擔保公司都是聯網的,確保糧食安全,也保障了銀行資金的安全。

  作為國家重要的優質粳稻生產基地,我省水稻種植面積和商品量都高居全國第一,但由於大多數稻米加工企業自身融資能力弱,直接導致我省稻米交易不暢、稻米加工企業開工不足,守著全國獨有的好原料卻做不成大產業,『稻強米弱』的困局制約著龍江人。與此同時,水稻收儲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又將使稻農面臨水稻收購價格逐年下降甚至退出臨儲收購的挑戰,增收的出路在哪?正因如此,當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的專家調研了解了黑龍江稻米商品交易中心的項目背景和運營模式後,給出了『是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創舉、對國家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具有示范作用』的評價。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奮力譜寫中國夢龍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