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三個"億元村"老支書的故事
2018-01-16 07:40: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李鳳雙 王春雨 強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曾經一貧如洗的三個村子,如今成了讓十裡八鄉鄉親們『眼紅』的億元村

黑龍江三個"億元村"老支書的故事

  在黑龍江省多如星辰的9000餘個行政村裡,甘南縣興十四村、尚志市元寶村、尚志市長營村常常為人稱道。

  40多年前,這三個村子還是遠近出了名的『三靠村』: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吃糧靠返銷。幾代人受窮,落下了苦名聲,就連周邊的姑娘找婆家,一聽是這兒的,都急著一口回絕。

  如今,曾經一貧如洗的三個村子,成為了讓十裡八鄉的鄉親們『眼紅』的億元村、小康路上的領頭雁。附近那些到了出嫁年齡的閨女,都盼著有一天能嫁過來。

  變化如何發生?

  答案離不開三位平均年齡超過71歲的老支書——付華廷、張寶金、張秀林。他們在全國50多萬名村支書中,普通卻不平凡。

  年輕時,他們從千裡之外的山東,一路『闖關東』來到了黑龍江。依靠著苦乾實乾,他們在農村開拓出一片廣闊天地。

  而今,這三位老支書仍閑不下來,繼續帶著全村老少謀發展、求共富。他們在黑龍江基層黨組織中,形成了獨特的『兩張一付』現象,他們是黑土地上三面與時俱進的旗幟。

  實乾引領

  在殘留著農村氣息的狗吠雞叫聲中,記者來到了長營村。

  目之所見,一條條水泥路四通八達、寬敞乾淨。村子裡工廠區和生活區劃分整齊,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的公園比起城市也絲毫不遜色。過去成天和泥土打交道的農民,現在也能享受城裡人的休閑。

  長營村演繹的山鄉巨變,正來自於村黨總支書記張秀林的帶頭苦乾實乾,引領示范。如今的長營村不只是億元村,還入選了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村裡人都說,咱農民的生活不比城裡差。

  但在張秀林上任之初,村子賬面上僅3元錢,還欠了17萬元的外債。在那個年代,17萬元可是一筆『巨款』。

  張秀林和班子反復商量,最後頂著鵝毛般的大雪,進深山拉起了木頭。

  冬季的林場異常寒冷,4個人分成兩組晝夜倒班,歇人不歇車。經過兩個冬天的摸爬滾打,他們給集體掙下了5萬多元。

  靠這第一桶金,長營村慢慢積累,相繼辦起了運輸隊、制釘廠、機修廠等村辦企業,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

  長營村人均耕地只有0.7畝,在稀缺的土地裡刨食,拼一年也不夠糊口的。咋辦?張秀林盯上了村裡1000多畝的水坑,深的有十幾米,淺的也6米多。

  很多人不理解,『這坑光靠人可咋填?』『這不是瞎折騰俺們嗎?』

  為說服大家伙兒,張秀林走家串戶地勸。他說,土地是咱農民的命根子,沒有地,將來咋來發展的本錢。

  說乾就乾,13年間,張秀林拖著六七種病7次暈倒在工地上。村民馬永坡回憶,冬天老棉襖出門就被冷風啃透,回到家,凍得像石頭一樣硬的棉鞋半天都脫不下來。

  最終在張秀林的帶領下,全村填坑造田1480畝,是原來一個半長營村的土地面積。

  千畝大坑變成了道道糧川,成了村裡的『錢袋子』。原先說風涼話的人服氣了,都說張秀林辦事實在、靠譜。

  與長營村一樣,興十四村、元寶村也在老支書的帶領下,彎大腰,流大汗,徹底翻了身。

  元寶山曾是座禿山,每逢大雨黃土衝進河道。張寶金領著全村老少一乾數十年,元寶山披上了綠裝,萬畝生態林從哪個方向看樹都成行。

  青山綠水帶來金山銀山,林中的循環農業基地、旅游等產業讓百姓得實惠。村民姜春清有500畝林地,按每棵樹每年自然增值10元計算,一年閉著眼睛賺40多萬元。

  黑龍江省委組織部認為,三個村子的樣本價值之一在於不等不靠,發揚了闖關東精神,苦乾實乾拼命乾,貫穿起整個鄉村致富路。

  集體帶動

  80%多的村民住上了花園別墅、50%以上的家庭有私家車、年人均純收入達7.6萬元,看到這些『亮眼』的數字,很難相信這裡是農村。

  來到有『龍江第一村』之稱的齊齊哈爾市甘南縣興十四村,街面上車水馬龍,一片喧囂繁華。

  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說,興十四村僅2%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其餘人都在村辦企業上班。

  村一級經濟的發展水平,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順利實現。數十年來,興十四村抓住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這個關鍵,從現代農業、工業、農村合作組織等方面發力,壯了集體,富了村民。

  1983年全國開始推行『大包乾』。付華廷認為,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不能都適用一個模式。

  在當時,興十四村已過上『大囤滿,小囤流』的生活,村民年人均收入2050元,人均佔有糧食7705斤,家底很厚實。這讓付華廷認准了繼續走集體經濟的路子。

  雖然沒包產到戶,但興十四村對傳統經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了統一核算、超獎減罰的生產責任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勞動『大幫哄』和分配的『大鍋飯』問題。

  近年來,全村進一步完善激勵制度。村民陳麗艷一家在村企上班,不算固定工資和獎金,兩口子根據貢獻大小,去年還有3萬多元的分紅。

  隨著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同步也得到了更多實惠。

  上世紀80年代,當城裡人還在看黑白電視,興十四村已統一購買了彩電,免費分給每戶村民,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

  從2002年開始,興十四村用集體經濟積累推進小城鎮建設,讓全村絕大部分人住進了別墅。每棟別墅村裡補25萬元,個人只拿10萬元。

  興十四村只是發展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

  在長營村,張秀林每年把村辦企業純利潤的60%拿出來,給全體村民。包括給老人發養老金、考上大學給獎金、買房或蓋房給補助、村民合作醫療費用全由村裡出等,這個做法已經延續了30年。

  『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黑龍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程瑤說,解析三個村子的『富裕密碼』,繞不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這一核心詞。三個村盤活集體資產的同時,加速完善農村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使農村生產生活極大改善。

  超前發展

  村子強不強,還看領頭人。從窮山溝溝到億元村,三個村子每次發展的『加速度』,都源自老支書們率先謀、朝前看、向前乾的超前意識和敢闖敢試。

  驅車前往位於張廣纔嶺深處的元寶村,這裡是周立波長篇小說《暴風驟雨》的原型地、名聲在外的『中國土改第一村』。

  曾經,《暴風驟雨》裡的男主角趙玉林因為窮得沒衣服穿,被人喊做『趙光?』。那麼現在,『趙光?』的後代又怎樣了?

  在當年土改工作隊打下第一根樁子的東大壕地,這裡早已經立起了新坐標——旱田改水田示范區。

  村子裡的種糧大戶王成傑說,6年前種玉米既省事,效益還好,但就在大家悶著頭乾時,老書記卻想在了前頭,於是有了這片示范區。

  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算了筆細賬,玉米1畝收入1133元,普通水稻1564元,『稻花香』水稻2030元,這個差距可不小。

  張寶金建議改種水稻。有人不服氣,但他沒有『強壓頭』,而是帶著黨員試種。在連年豐產創收下,帶動了全村水稻從2012年700畝,增加到現在5300畝,已佔全村耕地面積一半多。

  『農村要富,工業是火車頭。』張寶金作出判斷。在改革開放初期,元寶村就集資辦起農具加工廠,後來又陸續建了筷子廠、鉛筆廠等企業。

  目前,元寶村以鉛筆、鉛筆板為主導產品的企業數十家,鉛筆產量最高時佔全國1/ 4,被稱為『亞洲鉛筆之鄉』,全村戶均存款達18萬元。

  如今,『趙光?』的後代富了。但即便今年已經77歲,張寶金的思維和腳步仍沒停下來,站穩產業發展的前沿,這一直是他的追求。

  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張寶金琢磨著,村裡年產2億支鉛筆,但每支利潤不足1分錢的模式必須淘汰掉了。他提出低端改高端,提高附加值,又一次走在了同行前面,現在每支鉛筆利潤1毛多。

  不止元寶村。興十四村從市場實際和本地資源出發,1984年就建成了全國第一家農村乳品廠,至今全村已形成高科技含量的化工產品體系,銷售網絡遍及大半個中國。

  長營村是國家級紅樹莓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基地。當市場上紅樹莓凍乾產品附加值超過了速凍產品,張秀林為佔領國際市場多次考察,打造出國內領先的FD凍乾生產線。

  黨建強基

  在正進行的十九大報告學習中,興十四村抽調骨乾、教師、大學生村官組成了輔導團,不僅120多名黨員學,還發動全體村民一塊學,做到每人都有發言和錄像。

  村民周茂林因為忙於生意錯過了集體學習,為此村裡專門給他安排了『補課』,一個都沒落下。

  農村是黨執政大廈的地基。自上任以來,三個老支書面對農村發展中的問題,堅持把夯實黨建作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

  在三個村子裡,凡涉及農業、農村、農民利益的重大事項、重要問題和重要工作,都要經過黨組織討論決定,這已成為制度,有效防止了村級黨組織的弱化和邊緣化。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張秀林和班子反復研究論證,把數十家村企整合成五大公司,並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把黨組織建在經濟發展的產業鏈上,帶動了周邊兩鎮一鄉2000餘戶村民靠種植漿果致富。

  在三個村子裡,凡事相信黨,把腳步踩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的道眼上,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動力,是他們奔向小康的秘訣之一。

  39年來,元寶村兩委每天早上6:30前都堅持召開晨會,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在晨會傳達,村裡大事小情也在會上討論。村裡每半年召開全體黨員大會,每季度召開支部委員會,每月召開黨小組會,逢中央出臺新政策,隨時增加『三會』。

  『不學政策,路從哪來?』張寶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雖然年齡大,但他堅持學會用智能手機,開會錄音,回來反復聽,遇到不懂的,隨時上網查。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主題為農業科技,元寶村的關鍵詞是試驗水稻種植技術。

  2014年至2016年,中央連續把農業現代化寫入一號文件,元寶村大力推廣水稻新品種新技術。

  2017年,一號文件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質好價高的『稻花香』水稻在元寶村大面積推廣。

  在三個村子裡,黨組織堡壘的作用不斷強化,黨員關鍵時刻能站出來,黨在基層的凝聚力明顯增強。

  去年秋收前,一場『誇富會』在元寶村舉行,由水稻種植大戶向全村人『秀收成』。黨員郇德金在村裡最先種『稻花香』品種,嘗到甜頭後他主動幫助村裡人,對有顧慮的農戶現場保證:『我免費教技術,如果按我說的乾畝產達不到1200斤,我賠錢。』

  人群活泛了,大伙紛紛說,『有老書記帶著,有黨員保底,還怕啥?』

  小說《暴風驟雨》中的郭全海說『共產黨員就得多想人家的事』,三位老支書也常說,一個人好,不如一個村好。黨員乾部不僅自己能致富,更要帶動全村人一起富。

  數十年來,三個老支書都在連續十幾屆的換屆選舉中連任。興十四村每次換屆從來都不設候選人,都是把一張白紙發到黨員的手裡,願意選誰就寫誰,但村黨總支的主要成員已經連續近40年當選。

  傳承接力

  又一道歲月的年輪劃過,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廣袤的黑土地,悄無聲息醞釀著新一年的生長。

  進入2018年,張寶金77歲,付華廷69歲,張秀林68歲,三人的平均年齡71.3歲。

  在采訪期間,記者看到張寶金每天都要吃上一大把藥,有管血壓的、有降血糖的、有軟化血管的,五顏六色。

  張秀林同樣一身毛病,僅從2010年以來,他已經做了不下6次手術。

  付華廷長期每天工作15個小時,糖尿病並發癥折磨著他。醫生讓他每天睡足8小時,但他三點半公雞一叫就起床,老伴為此殺了雞也不頂用,他依然『我行我素』。

  就在不久前,付華廷因勞累過度暈倒撞斷了肋骨。支部開會研究,今後只要他出差,身邊最少帶一個人,吃住在一塊,寸步不離。

  從當上村支書那天起,三人的共同願望就是帶著全體村民富起來。現在這個目標實現了,但老支書的年紀也大了,他們都想過卸下擔子歇一歇。

  『我已經77歲了,再乾怕耽誤村裡發展,我想退下來,給年輕人讓路。』張寶金說。

  張秀林也數次計劃著退休,老伴和子女不止一次勸他回家享享福。但百姓知道了不答應。村民約好了,輪流去張秀林家做他的『思想工作』。

  三個村子的村民說,瞅著老爺子挨累我們也心疼,但他不能退,有他在我們的心裡就有底。

  黨員們留,有老支書掌舵,村子將來能發展得更快。

  支委們勸,我們的境界、思路都不如你,你還得領著大伙乾下去。

  一方面是百姓不捨、不讓,另一方面是『接班人』的問題,成了老支書們心頭的大疙瘩。

  近年來,農村人纔外流、村組乾部年齡老化、年輕乾部跟不上等問題,不只是在元寶村、長營村等億元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些落後地區更為明顯,這給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小影響。

  記者采訪時發現,少數村子裡流傳著『一流人纔去賺錢,二流人纔去種田』的順口溜。基層乾部介紹,農村有了人纔,纔能有致富的能力,但現在農村人纔隊伍日益萎縮。既要思想好、群眾認可,又要懂市場、能力強,這樣可供選擇的人不多。

  三個老支書認為,鄉村振興要進一步強化『人纔先行』。除了能吃苦,能吃虧,接班人還必須具備吃透政策,吃透市場的能力,這樣纔能在帶領全體村民發展產業、奔小康的道路上先人一步、走向共同富裕。

  (轉自1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最美基層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