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省政協委員張嶺:將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2018-01-24 17:4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莊園 王忠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24日訊 (記者莊園 王忠岩) 1月2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哈爾濱國際會議中心環球劇場隆重開幕。會上,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副秘書長、民建省委駐會副主委張嶺以《三江平原濕地保護與治理的建議》為題作大會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將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副秘書長、民建省委駐會副主委張嶺。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全球生態平衡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位於我省的三江平原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確定的濕地生態功能區,是我國北方乃至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也是國家重要商品糧戰略儲備基地。

  建國初期,三江平原濕地面積約為534萬公頃,但隨著人口和經濟增長,大規模的開發、過度利用現象嚴重,三江平原現餘濕地面積45萬公頃左右,僅為當初的8.45%,生態功能受到嚴重損毀,對我國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均形成重大威脅。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大力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持續增加資金投入,不斷完善保護管理體系,加大依法管理濕地力度,強化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取得了積極成效,濕地退化趨勢有所遏制,但要根本扭轉濕地退化的趨勢,還要認真對待以下問題:

  一是濕地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三江平原地區水資源總量161.9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為66.42億立方米,現在全區每年總用水96.2億立方米,地下水用水為50.2億立方米,地表水開發率為34.8%,地下水開采率為75.6%。地下水位加權平均估算已下降約60厘米左右,局部地區降落1至3米左右,有些地區下降達8米,形成程度不同的降落漏斗區。受旱田改水田、井灌水稻田大面積發展,水利工程建設缺乏統籌考慮等負面效應影響,在三江平原水循環過程中,水的輸入項仍在減少,而水的輸出項仍在增大,濕地缺水嚴重,導致三江平原正在朝旱化趨勢發展。

  二是濕地資源科學利用問題。目前,濕地資源利用方式仍較為單一,濕地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加之農民土地增值觀念增強,毀濕開墾現象依舊大量存在,許多地方矛盾非常尖銳。

  三是濕地資源管理問題。濕地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牽涉面廣、部門多,依據的法律法規各不相同,執行的主體、標准也不相同,造成了各自為政、各行其事,實際管護不到位的狀況。

  四是濕地保護資金投入問題。受財力所限,濕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辦公、管護、科研、監測等設施設備長期缺失,同時,管理隊伍不健全,缺少專業人員,管理水平普遍不高,這些都直接影響濕地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此,對三江平原濕地保護與治理提出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優化國土資源配置,強化生態紅線約束,抓住實施『河長制』、『湖長制』的契機,落實濕地管理責任體系。

  二、率先在三江平原地區建立水資源監測預警數據庫和信息技術平臺,盡快完成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普查,發布綜合評價,實施相應的管控措施。

  三、系統評估原三江平原灌區工程的綜合效益,以及對三江平原水資源時空影響與濕地補水的實際效果。深入開展三江平原地下水、地表水與外江水的聯合調度,深度融合好生態用水同農業用水、民生用水的協調配置。科學規劃、加快推進三江連通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水力度。

  四、對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用水量與過程進行科學計算與分析。把濕地自然保護區周圍至少1-2公裡緩衝帶規劃成濕地友好型農業種植區,科學調整種植結構,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

  五、制定出臺《黑龍江省節水條例》和《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進一步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

  六、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濕地保護投入機制,進一步擴大省財政補助資金額度,盡快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七、將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目前我國已經被批准的世界自然遺產中,沒有一處屬於高寒淡水沼澤濕地類型,而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則正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

責任編輯:楊禹

【專題】牢記囑托 嶄新答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兩周年特別報道

【專題】位置,增強時代——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技術與應用成果展

【專題】新時代新龍江新作為——聚焦2018年黑龍江省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