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4日訊(記者莊園 王忠岩)1月2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哈爾濱國際會議中心環球劇場隆重開幕。會上,省政協委員、民盟省委常委、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於渤以《關於全力打造綠色食品強省的建議》為題作大會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省政協委員、民盟省委常委、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於渤。
關於全力打造綠色食品強省的建議
我省具有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的整體生態化優勢,綠色食品認證面積約佔全國1/5、實物總量約佔全國的1/8;總產值約佔全國的1/6,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已成為發展潛力最大、成長性最好的產業。我省應該科學調整產業結構,把綠色食品作為第一支柱產業來培育和打造,實現由農業大省向綠色食品產業強省轉變。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保護生態環境,築牢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基礎。綠色生態是綠色食品產業之母。我省雖處於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的東北黑土區核心,但由於長期高強度利用和保護性措施缺失,黑土地呈現不同的退化態勢。1982年,全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5.66%,到本世紀初下降至3.80%,加之農村面源污染,生態環境亟需保護。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必須從源頭抓起,統籌實施工程和生物等措施,保護好黑土資源。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增加有機物還田量,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造肥、養殖廢物無害化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打造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的田園生態系統,以生態農業支橕綠色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
第二,轉變生產方式,堅守綠色食品生產標准。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全面推行綠色生態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實施好農業『三減』行動,推動種植業由無公害標准向綠色、有機認證標准逐步邁進。要切實加強綠色食品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建立起從田間到家庭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通過嚴管嚴處,不斷提高龍江綠色食品的品質和信用。
第三,抓好『兩頭兩尾』,提昇綠色食品產業鏈和價值鏈。全國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總額每省平均6248億元,超過1萬億的有五個省份,而我省只有4262億元。要改變農產品量大鏈短、質優價低的狀況,必須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在綠色種植的基礎上,堅決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兩篇文章,在綠色食品精深加工上尋求突破。要通過改造擴建、內部挖潛和招商引資新上項目,擴大糧、肉、乳、菜、菌、果等農畜和山林產品精深加工規模,並不斷延長產業鏈,轉變賣原料和初加工產品為中高端綠色食品出省,提高產業整體實力和附加值。尤其注意抓好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產業融合帶來的收益。
第四,強化推介營銷,擴大綠色食品市場佔有率。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最為關鍵的是要把產品以較好的價格賣出去,實現其價值,並擴大再生產。我們有生產之長,但市場營銷是短板,要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提高市場意識,更新營銷觀念。政府要充分發揮『搭臺、服務』的作用,加快建設重點綠色食品批發交易市場,繼續統籌做好系列農產品交易會、展覽會等營銷活動,在經濟發達地區整體推介黑龍江的優質綠色食品。要突出目標市場,加大品牌宣傳和廣告營銷力度,提高我省綠色食品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創新營銷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拓展營銷渠道,大力推廣眾籌、私人訂制、網上交易、拍賣等現代營銷方式,不斷擴大國內國外市場份額,推動綠色食品由產得好向賣得好、由賣得好倒逼產得更好轉變。
第五,制定相關政策,支持綠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推動農業大省向綠色食品產業強省轉變,還需在產業發展的重點環節予以相應的政策扶持。比如:建立黑土資源保護與質量提昇補償、獎懲機制,對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進行補貼,建設高標准種植基地。建立『兩頭兩尾』基金,整合涉農資金設立專項資金,強化金融信貸和擔保服務,按深加工程度和稅收貢獻大小進行精准支持。鼓勵企業創建大品牌。對取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志及取得中國馳名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等企業給予不同標准的獎勵。對綠色食品旗艦店、品牌店和連鎖店建設繼續予以補貼扶持。通過政策效應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