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吹響綠色泰來號角 ——齊齊哈爾泰來縣治沙造林紀實
2018-01-26 10:21:48 來源:東北網-齊齊哈爾日報  作者: 李鐵瑞 梁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26日訊 四面青山是四鄰,煙霞相伴草成茵。每當盛夏時節,走進有著『天然氧吧』之稱的泰來縣東方紅機械林場,滿目綠意蔥蔥。東方紅機械林場是以治理沙地為主的生態公益型林場,總幅員79770畝,林業用地面積74775畝,森林蓄積量20萬立方米,讓整個林場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也為整個泰來增強了防風固沙的功效。伴著微風的吹拂,行走在這座有著『塞北江南』之稱的小城,誰能想到,此前這裡曾是一座常年被風沙侵蝕的縣城。四十年蝶變,傾盡了幾代泰來人的心血,如今已然綠意盎然。

  黃沙肆虐轉型綠茵似海

  『進了泰來府,先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給你補。』這是多個被采訪人講給記者的一句順口溜,也是多年前泰來縣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

  泰來縣地處嫩江沙地腹地,境內共有六條沙帶,沙地屬於科爾沁沙地的延伸部分,總長276公裡,沙漠化地表面積374萬畝,佔總幅員的63%,是全國第14號沙地,全縣共有80%的人口生活在沙帶上。這裡年平均降雨量396毫米,屬相對偏少地區,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可以說是春季乾旱風大、夏季高溫少雨、秋季乾燥多風,冬季寒冷少雪。風起沙揚間,流沙便會埋沒村屯、阻塞道路、毀壞農田、侵吞草原。基於此,1978年泰來縣被納入『三北』防護林建設體系,1992年更被列為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

  對於生活在泰來這片土地上的幾十年的老泰來人王國安來說,生態環境的改變,他感受最深。『八幾年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上班,一到春天的時候你就看吧,男的都帶著墨鏡,女的臉上都圍著紗巾。就走個上班的路程,到單位都能在頭發裡抖出來二兩沙子。你在看看現在,城南有一大片林地擋風,城北有東方紅林場擋風,城東泰來鎮的治沙小區滿眼的綠樹,無論從哪面刮風都起不了沙子。』

  惡劣的生態環境是制約泰來經濟發展、影響泰來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瓶頸問題,而治沙造林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多年來,泰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將治沙造林作為戰略重點,不斷探索經濟、生態、社會『三效統一』的治沙新模式,按照『上項目、惠民生、強黨建』的工作思路,將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大力推進。截止2017年末,全縣林地面積達76.9萬畝,全縣森林蓄積量達583萬立方米,蓄積產值達3.9億元,年增值效益1560萬元,商品木材價值達到1.17億元。通過防沙治沙工程的推進,泰來不但使80萬畝的沙地得到了有效治理,而且建設了一道道庇護農田、草原和村莊的綠色生態屏障,讓揚沙天氣明顯減少,自然風速逐漸降低,空氣濕度明顯增加,自然災害減輕,也讓泰來百姓深深地感受到泰來生態環境的改變。

  齊心協力齊播萬裡綠洲

  長久與風沙的較量,鑄造了泰來人極其『堅韌』的性格,就像防沙林一樣,擁有世界上最頑強的生命力。

  防沙治沙造林海,誓將沙漠變綠洲。就如當地老林業人劉利明所說,『我們的風是用胸擋住的,沙是用腳踩住的,樹苗是用汗水澆大的』,這不是誇誇其談,也不是危言聳聽。

  面對嚴峻的土地沙化形勢和艱巨的防沙治沙任務,泰來縣廣大乾部群眾在肆虐的風沙面前不僅沒有退縮半步,反而更加堅定了與風沙『殊死搏斗』的決心和信心!他們積極投身防沙治沙實踐,與沙害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抗爭。

  每年的植樹造林,都被列為縣委、縣政府的重要議事內容,任務被層層分解到各鄉鎮、村屯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責任落實到部門。為增強全社會生態意識,鼓勵全民參與沙漠治理,泰來縣依托防沙治沙工程建設,致力於建設有深刻文化內涵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利用廣播、電視、宣傳冊、橫幅、標語、板報等各種宣傳媒體,結合『植樹節』、『世界環境日』和『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等,不斷營造良好的生態建設輿論環境。如縣級義務植樹基地泰來縣東方紅林場,為積極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全縣20多個機關單位都成立了防沙治沙『黨員突擊隊』和『青年團員突擊隊』,每年春節造林季節,全縣廣大乾部群眾全民動員,全體出動,不畏風沙,不怕烈日,浩浩蕩蕩上沙漠辛勤勞作,以苦作樂,雖苦猶樂。現在的泰來,植樹造林、撒播綠色已蔚然成風;防沙治沙、改善生態、保衛家園已成為各級乾部群眾的共識。

  多措並舉搭建綠色城牆

  為從根本上解決防風固沙的問題,泰來縣將規劃、機制、考核等多項措施融為一體,以規劃確定沙地治理范圍,以機制明確責任,以考核獎懲拉動黨員乾部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形成了良好的植樹造林氛圍。從2008年起,便先後制定了《泰來縣造林綠化五年規劃》、《泰來縣林業發展『十三五』(2016—2020年)規劃》。在規劃中,把成片治理、規模推進作為治沙造林的突破口,以6條沙帶為治沙的重點,先後對境內沙帶進行集中整治,實現整鄉整村向前推進。他們還將造林綠化指標按年度分解,落實到鄉鎮、村屯、地塊,推動層層領導乾部簽訂責任狀,確保責任落實。為激發鄉鎮的造林綠化熱情,在每年的造林綠化考核中,對十個鄉鎮考核前三名的鄉鎮分別給予50萬、30萬、20萬的獎勵資金,同時每畝地給予100元的造林補貼,並對造林綠化中表現突出的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近年來縣財政累計給予造林補貼近700萬元。

  此外,將創新驅動作為快速推動生態建設發展的有力推手,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治沙模式上,泰來縣林業局把莊園治沙、生態屏障治沙和林水治沙多種模式相結合,讓防風固沙林和生態經濟林迅速紮根。截至當前,在全泰來縣已建立莊園式治沙小區2處,治理沙地2.5萬畝、林水結合治沙模式3萬畝,築建了穩固的生態屏障。

  在造林模式創新上,泰來完成了『三年大造林』3萬畝行動計劃,並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加大村屯繞綠、街道增綠、庭院植綠等多項補綠的力度。以『互聯網+義務植樹』的創新模式,在全省首次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泰來林業』,將線上捐贈和線下植樹相結合,廣泛調動起泰來社會各界的植樹造林熱情。2017年全縣共栽植『青年林』、『代表林』、『記者林』、『夫妻林』等公益林5000餘株,生態效益改善的同時,社會效益和群眾口碑也在屢創新高。獲得全省造林先進縣。

  在管護模式方面,選聘建檔立卡的935名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全年發放補貼374萬元,既讓這些貧困群眾有了穩定收入,同時也維護了全縣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出臺制定《泰來縣資源管護聯合執法方案》,組織林業、國土、水務、公安等多個部門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等違法行為,為全縣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經過多年的努力,曾困擾幾代人的黃沙土,如今已被一道道綠色屏障所遏制。截止到2017年末,泰來全縣林地面積已達76.9萬畝,涵養水量相當於1536立方米庫容的水庫,為將良好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更被譽為『塞北江南、魚米之鄉、花園之城、福地泰來』,勃勃生機魅力盡顯。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