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7日訊(記者 王亮 編輯 王艷)26日,出席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省人大代表潘國君說,要建立黑龍江稻米食味評價機構,以第三方機構的形式對我省大米進行食味值評測,讓消費者自己選擇好吃的大米。

省人大代表潘國君正在接受記者采訪。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不同群體對大米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消費者關心的是好吃不好吃,農民關心的是能賣多少錢,加工企業關心的是出米率高低。』潘國君告訴記者,如何打造黑龍江大米品牌,要從自身做起,我省有很多優質品種,要想辦法協調三方利益關系。
從事30多年品種選育的潘國君表示,好吃的大米首先要有好的品種,品種是至關重要的。而好的品種卻不一定能生產出好吃的大米,同樣品種如何種,施多少肥,這就需要栽培技術、加工技術等配套技術。
潘國君強調,大米加工品質分4大類:一是企業關注的出米率;二是營養品質,主要是蛋白質含量,而大米不是蛋白質主要攝取食物,並不是很重要;三是蒸煮品質,和好不好吃有關系;四是食味品質,就是食味值,直接跟消費者有關系。
針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水稻營銷問題,潘國君建議,要建立第三方的黑龍江稻米食味評價機構,這樣的機構對大米進行食味值評測,把食味值標注在包裝上,食味值越高,市場價格越高。潘國君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消費者在買一次品牌大米後,第一次覺得好吃,第二次再買,發現卻沒有那麼好吃。而如果用食味值來標注產品的話,同一個品牌不同批次標注食味值為90分和85分,這樣可以讓消費者自己選擇。
如何具體實施?潘國君告訴記者,這個建議實施起來,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首要前提是像培訓品酒師一樣,培訓品評員,品評員不與任何一方相關聯並保證公正。同時,需要政府推動、企業支持、第三方進行社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