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代表委員熱議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2018-01-28 09:55:2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彥 車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月28日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然而,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環境保護仍任重道遠,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還須持續加力。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計劃,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打好藍天保衛戰。』如何纔能打好打贏這場硬仗?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希望早日實現『只有恢復綠水青山,纔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保障『天藍藍』:從四方面出手控制燃煤總量

  黑龍江的冬季,既要室內『暖洋洋』,又要『天藍藍』,該咋乾?省政協委員叢麗給出答案。叢麗談到,『與京津冀全年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超出環境容量的剛性污染不同,我省的大氣污染問題是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環境容量之間的時空結構性不合理問題。解決我省秋季大氣污染問題,總的思路是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關鍵是要抓住降低燃煤總量和控制重點時段重點城市秸稈焚燒兩個牛鼻子。』

  叢麗建議,從四個方面入手逐漸減少燃煤總量。一是提高煤的燃燒效率,要應用先進科學的方法促進煤的充分燃燒,包括對鍋爐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的鍋爐、控制燃煤散燒等,使煤的熱量充分釋放出來,從而減少燃煤總量;二是提高供熱系統的熱效率,供熱系統包括熱源、供熱管網、用戶、熱轉換設施等部分,每部分都要控制熱損失,尤其是用戶,『必須減少用戶也就是房屋的熱損失,這就需要進行節能保溫改造,減少房屋的用熱量,從而減少燃煤總量』;三是清潔能源替代,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替代燃煤;四是形成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降低能源消耗;從節約能源的生活方式入手,減少能源消耗,間接降低燃煤總量。

  保護農業環境:減少農藥污染

  在帶領村民致富的過程中,省人大代表林秀芳充分感受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的深意。她說:『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以及雞西地方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美麗鄉村建設有了新的起色,髒亂差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農業發展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環境污染的問題。比如說,目前很多農村的河道成了隨意丟棄藥瓶的垃圾場,廢棄地裡的農藥瓶和農藥包裝物到處都是,沒有任何部門進行專門處理,從而導致部分土壤農藥殘留量上昇、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和地下、地上水源污染等等。不僅影響農村環境質量,阻礙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危及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

  林秀芳談到,我省要明確制定農藥、肥料、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正確使用方法,出臺減量控制措施。特別是在農藥、肥料、農膜包裝物、廢棄物的回收處理中,可建立基地統一收集,在環保部門的指導下集中處理,清運和處理費用由財政補貼;同時,積極倡導有能力的企業采取用新藥換農藥包裝物等做法,引導和調動農藥使用人回收農藥包裝物的積極性,達到保護農業環境的目的。

  『為加快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河湖健康,全面貫徹綠色農業發展理念,我們要身體力行,盡可能地減少農藥使用量,處理、減少農藥污染,保護水資源和土壤,防治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推動綠色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必由之路: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優化

  『發達國家和沿海發達省份成功經驗表明,節能減排和產業結構優化相互促進,是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必由之路。』會上,省政協委員葛新說。葛新組織的調研表明,近年來我省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能源消費結構正在優化,單位GDP能耗逐年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明顯降低,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在逐步加大。『然而,我省產業結構重化工特征明顯,高耗能產業佔比較大,節能減排面臨的壓力仍然較大。』

  為此,葛新建議,『要想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具體來說,擴大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量,推動新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在這些產業中發展壯大。同時,主動減量消化低端產業,加快發展中高端產業,促進我省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昇級;實現能耗『雙控』及溫室氣體排放目標。這就要求要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強化完善對市(地)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考核;此外,走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發展規劃,強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提高社會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新能源的利用。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加大對空氣污染治理、污水垃圾處理、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低碳交通體系、綠色建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的支持力度,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實現『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標。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新時代新龍江新作為——聚焦2018年黑龍江省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