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8日訊(記者 侯巍)『每棟花菇大棚可放置菌棒1500個,按照每棒淨利潤3元算,4個月的周期每棟棚收入4.5萬元。』指著長勢喜人的花菇,雙鴨山市嶺東區花菇產業園基地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賬。

花菇。
雙鴨山市嶺東區將目光瞄准營養豐富、附加值高、市場需求量大、易種植的花菇。重點打造了嶺東區花菇產業園,並以建設中國『花菇之鄉』為目標,以產業化為龍頭,以園區化為載體,以公司化為治理結構,集產業發展、吸納就業、農民致富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目前,已經形成AB兩個區建設格局。

花菇產業園區。
A區,2015年投資興建,目前已完成投資3100餘萬元,建成199棟出菇棚、11棟育菌棚和菌棒加工(滅菌)車間。已安置雙鴨山礦業集團分流人員207人,采收花菇34萬餘斤,累計收入200餘萬元,職工人均收益在2萬多元。
B區是針對雙鴨山礦業集團二批分流職工再就業安置而量身定制的項目。已完成投資1.6億元,建設完成109棟育菌棚和44棟出菇棚主體鋼架;完成4900平方米鋼結構廠房施工建設;原料堆放場地硬化3000平方米;制作完成120萬菌棒。
近年來,雙鴨山將花菇產業園確定為雙礦集團職工組織化分流實現轉崗就業的重點示范項目,著力推進食用菌產業。據了解,到2021年雙鴨山將形成年種植花菇1億棒以上,食用菌及配套加工產值實現3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構建起以嶺東區為中心,輻射全市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格局。
雙鴨山因煤而興,煤炭勘探儲量居黑龍江省第一,建礦開采歷史近70年。但近年來,『一煤獨大』也給經濟帶來巨大挑戰,如何走出新路?
2017年,雙鴨山市在轉方式調結構、抓轉型促振興中,深度謀劃和推動了現代煤化工、糧食和綠色食品深加工、石墨及新材料、旅游、電商、畜牧、特色種植七個新增長領域,正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這些領域引領雙鴨山經濟發展模式新的變革,也為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內涵。
資源型城市雙鴨山轉型發展備受矚目, 2018年1月25日,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在哈爾濱召開。雙鴨山代表團的省人大代表們圍繞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建設現代煤化工基地,加快推進『煤頭化尾』、『煤頭電尾』建設,進行了熱烈討論,紛紛獻計獻策。
大項目落地為雙鴨山市注入新的活力。糧食和綠色食品深加工產業項目集群初步形成,寶清縣萬裡潤達150萬噸玉米深加工、友誼縣北大荒龍麥30萬噸玉米特強粉、集賢縣鴻展30萬噸和威克特10萬噸特優食用酒精等項目陸續開工建設或建成投產。
在加快傳統煤炭產業提檔昇級的同時,大力發展煤電、煤化工產業,以『煤頭電尾』『煤頭化尾』為抓手,啟動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區建設,重點推進龍煤天泰芳烴、神華寶清露天煤礦和電廠一期等項目投產達效,全力推動神華煤化工項目落地開工,煤炭就地轉化能力達到600萬噸。
發展新能源產業,完成漢能太陽能薄膜電池技改項目,加快推進扶貧村光伏電站建設全覆蓋;紮實推進新材料、新業態發展,開工建設中雙石墨公司采加項目。如今,產業項目真正成為了拉動雙鴨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和『生命線』。
2018年,雙鴨山市將通過項目支橕,全力抓好『三篇大文章』,圍繞『七大主導產業』,完善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發展接續替代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