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2018鶴城民生保障 有你多少期許
2018-01-30 09:30:35 來源:東北網-鶴城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30日訊 齊齊哈爾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實施七大民生工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市民政局作為推動『七大民生工程』的重要力量,今年,將著力提高民生服務質量,著力打造『責任民政、智能民政、開放民政、親情民政、法治民政』,助力齊齊哈爾市民生工程更得民心。

  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今年,齊齊哈爾市民政系統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以打好脫貧攻堅戰為主線,努力實現『全面、精准』的雙兜底、雙保障。提昇社會救助水平,按省標提高城鄉低保標准。積極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充分考慮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在資格條件、認定標准、收入計算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把符合條件的對象納入救助或幫扶范圍,確保『兩線合一』雙向深度銜接,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提昇救災防災減災水平

  今年,全市各縣市(區)民政局全力做好自然災害救助和救災資金管理工作,積極向上爭取自然災害補助資金2000萬元。將繼續推進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爭創國家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3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4個。

  提昇雙擁與優撫安置水平

  將完成1.7萬名重點優撫對象人均優撫金增長10%的提標工作。解決傷殘軍人就醫難題,爭取將7—10級傷殘軍人納入工傷保險基金范疇;采取陽光安置辦法,全面做好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不斷擴展軍民融合領域,推進軍事軍工旅游,並協調駐齊空軍開展飛行開放日活動。

  提昇對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的關愛水平

  將建立兒童保障服務和救助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動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工作與農村精准扶貧相銜接,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監管系統,推進東北困境兒童撫養教育中心建設。以農村家庭居家養老為基礎、親朋鄰裡互助養老為補充,推廣村級助老服務隊、敬老院延伸服務、企業、社會組織便民服務等服務模式,計劃建立村級助老服務隊200個,健全農村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在凸顯民政系統的民生保障作用的同時,2018年,齊齊哈爾市民政系統還將圍繞六大重點任務,突出抓好民生領域的重點改革,讓百姓看到民政系統的新氣象,感受到新希望。

  鄉鎮公共服務大廳

  『一站式』服務率達80%

  今年,齊齊哈爾市將出臺《齊齊齊哈爾市關於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意見》,推動全市鄉鎮政府服務能力顯著提昇,體制運轉有序、機制科學完善、服務高效便捷,服務主體更加多元。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將達到80%;公共服務大廳『一站式』服務將達到80%;『一門式』受理服務將達到30%;平均每個鄉鎮將擁有5個以上公共服務類社會組織。

  養老機構審批『一門受理』

  制定《齊齊哈爾市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發展養老產業提昇養老服務質量十九條措施》,進一步降低准入門檻,放寬外資准入,精簡審批環節,改進審批服務,完善價格形成機制,激發養老領域潛力。重點簡化環評、食品、藥品、消防等審驗手續,建立『一門受理、一並辦理』並聯審批機制,促進老齡產業和事業發展。

  完善社會力量

  參與防災減災標准

  齊齊哈爾市將建立災害損失評估聯動和共享機制,規范工作流程,及時開展自然災害損失綜合評估;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政策措施、行業標准和行為准則,建立協調服務平臺和信息導向平臺;完成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任務的落實。

  社區公共服務遍及城市農村

  今年,將出臺《齊齊哈爾市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實施意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將達每百戶30平方米標准,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覆蓋率達到60%,每個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3個社區社會組織;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將達到30%,每個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1個社區社會組織。

  醫養結合床位將達6000張

  探索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全市居家和社區養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居家養老服務實體,促進機構養老持續發展。優先將『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納入城鄉醫保范疇,加快『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建設。今年,全市養老床位數將達到3.3萬張,醫養結合床位達到6000張。

  推進康復器具產業建設

  借助齊齊哈爾市成為國家康復器具綜合試點城市契機,制定試點實施方案,推進『四區一核』(加工制造向鐵鋒、龍沙、建華、富拉爾基四個城區集聚;高新區重點依托孵化器,打造一個技術研發中心)的制造布局,推進神經元人工智能康復機器人、中醫康復產品、艾灸治療儀等康復器具、醫療設備項目發展,打造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拳頭產品,培育齊齊哈爾市健康養老產業新的增長點。本報記者張鑫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