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我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列報道之二:"農業三園"點亮黑土地
2018-02-12 08:03: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2月12日訊 眼看就要過春節了,但黑龍江華彩薯業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關蕊一點『忙年』的心思都沒有,她的精力都用在辦理食品出口的手續上了。她說:『泰國和新加坡的客戶都已經聯系妥當,早一天把手續辦下來,我們的產品就可以早一天出口了。』

  關蕊說的產品,就是克山縣彩色馬鈴薯現代農業科技園歷時兩年研發的國內首創——彩色馬鈴薯鮮切片(條),與目前市場上的擠壓成型的薯片完全不同,這種鮮薯切片(條)的目標客戶為中高端群體,產品主銷國際市場。

  關蕊所在的企業,是克山縣彩色馬鈴薯現代科技園區的一部分。公司與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了科技園區,通過企業帶動,探索從育種到種加銷及品牌打造的馬鈴薯全產業鏈開發。從過去單純種地賣原糧,到如今的打品牌拓市場搞出口,園區的成立,徹底改變了關蕊對農業的印象。而這樣的園區,在過去一年如雨後春筍般在黑土地上蓬勃發展,點亮了農業大省的明天。

  記者從省農委獲悉,2017年我省全面啟動了高標准『農業三園』建設工作。『農業三園』指的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載體與平臺,現代農業產業園聚集現代的生產要素,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相互融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科技園突出科技創新,上接產業園,下連創業園,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要務,承擔起孵化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引領創新創業等綜合功能;創業園,以城郊和鄉鎮為重點區域,重點圍繞果蔬、食用菌、畜禽養殖、電子商務、流通服務業等適合農民集聚創業、群體發展的農村一二三產業,吸納本鄉返鄉下鄉等各類創業人纔入園發展,打造農民創新創業綜合服務載體。

  在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過程中,我省建立了分管副省長為總召集人,財政、發改、工信委等部門和單位為成員的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的意見》;通過調查摸清了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底數,開展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命名工作。目前,在國家確定的4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中,我省申報的五常、慶安、寧安全部被國家確定為創建單位,獲得財政獎補資金各1億元;省農委、省財政廳聯合命名了肇東等16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下撥獎補資金2800萬元。

  結合全省1000公裡高標准科技示范帶建設,我省從頂層設計入手,高起點規劃科技園,以點帶面、連線成帶、全面鋪開,打造了賓縣永和蔬菜、海倫原野富硒有機鮮食玉米、富錦永勝萬畝水田等一大批產業特色鮮明、經濟效益顯著、科技含量較高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科技園典型。2017年,全省共落實建設科技園350個,其中創建省級科技園53個,其他類型科技園297個。這些科技園,通過建設『四大中心』,即協同創新聯合中心、重大技術示范推廣中心、新型職業農民實訓中心和『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在科技進農家的『最後一公裡』上架起新橋梁。這些科技園,以科技為媒,探索出了專業合作社紐帶型、科技企業引領型、龍頭企業帶動型、科研院校依托型、農技部門推動型等『五種模式』,在產業富民及產業融合發展上探索了新路子。目前園區農民收入超過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的10%以上。

  各市縣紛紛將農民創業園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堅持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鄉鎮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以及節約用地的前提下,允許通過遷村騰地方式盤活農村存量非農建設用地,用於農民創業園建設。屬於非農業態的農民創業園按照城鄉規劃要求,結合老城或鎮村改造,利用集體存量建設用地進行建設。

  目前,我省被農業部認定列入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目錄的園區60個;全省共評定農民創業示范基地622個。按照以創新帶創業、以創業帶就業思路,依托域內農業大中專院校和職業技術學校,擇優認定了一批現代農業創業培訓基地,以村黨支部書記、農業企業管理者和具有創業基礎的農民為主要對象,結合各地產業特色和創業需求開展培訓,提昇農民創業本領。目前,全省已認定現代農業創業培訓基地71個,今年新增8個;累計培訓創業型農民3萬多人,受訓學員成功創業的佔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