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展望寄語2035: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打造龍江糧油品牌
2018-03-07 11:17:58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3月7日訊(記者 王亮)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物質技術基礎更加雄厚,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巨大、人力資源豐富、創業創新活躍,綜合優勢明顯,有能力有條件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剛剛過去的2017年,黑龍江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6199.9億元,增速為6.4%。一產、三產增速高於全國,二產增速低於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1%、7.8%。站在新起點,黑龍江如何乘勢而上,集智聚力奮進新時代?7日,來自我省不同崗位的工作者展望2035,表達自己團結凝聚力量、實乾創造未來的決心。

  堅持立地科研益地服務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綏化學院書記董廣芝。

  『堅持立地科研益地服務,以更大的作為、更大的貢獻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綏化學院黨委書記董廣芝表示,展望2035,學校聚焦『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纔強校』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全力推進轉型發展和內涵建設,培養厚基礎、強應用、養德性、善創新、高素質應用型人纔,進一步提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和引領作用,建設成為內涵充實、特色鮮明應用型大學。

  2018年省農科院將組織科研團隊,到斯裡蘭卡開展技術援外培訓,為將來在斯裡蘭卡建立農業示范基地,協助中方企業走出去計劃奠定基礎。將以斯裡蘭卡為突破口,擴大我國在馬鈴薯貿易方面與南亞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合作。通過農業領域技術輸出,助推『一帶一路』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戰略目標實現。

  黑龍江農科院脫毒苗木研究所所長呂典秋表示,希望帶領省馬鈴薯產業協同創新體系,攻堅克難,實現我省馬鈴薯產業發展新突破,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業價值,生產能力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馬鈴薯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奠定我省馬鈴薯科技、產業強省的地位,為脫貧攻堅、精准扶貧提供技術支橕。

  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共同帶動農民致富

  『在產業扶貧上,將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方式,圍繞調結構、穩增長的宗旨。』黑龍江省糧食局駐延壽縣福利村工作隊隊長龔煒表示,要整合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組建合作社,動員多數村民(含貧困戶)以土地(勞動力)入股,實現按勞取酬、按股分紅;並要合作社圍繞延壽縣的產業規劃方向,為縣域經濟提供配套服務,重點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上做文章;同時,注重發揮村屯離縣城近、有山林地的區位優勢,引導各家各戶在個體經濟上做文章,以棚室瓜菜、食用菌、漿果和林木種植等作為村集體經濟的有益補充,並有序組織勞務輸出,兼顧村民勞動致富和集約閑置土地統一利用。

  龔煒表示,希望在2035年我國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我國離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已經不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將全面實現。

水稻育秧盤項目創始人秦啟雙。

  在黑龍江有著一家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在為農民增收的基礎上,並有望解決玉米秸稈焚燒污染環境的難題。在2017年11月份結束的首屆全國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上獲得三等獎的《秸稈無土有機水稻育秧盤項目》,是由瑞禾農業董事長秦啟雙歷經九年研發、試用、推廣,形成的綠色環保新農資產品。秦啟雙告訴記者,它解決了目前國內農業的兩大難題,玉米秸稈焚燒污染環境,以及水稻育苗取土難。每套生產線可直接和間接的安排農民就業150多人,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1000萬元。

  秦啟雙表示,到2035年,公司的秸稈水稻育秧盤項目將在全國得到使用,將改寫中國傳統水稻育苗的歷史,真正做到了為國分懮、為民解難、為社會增加效益,還百姓綠水藍天。

  打造龍江糧油產品品牌 擴大我省產品的市場佔有率

黑龍江好糧油中國行走進成都活動。

  今年全省農業工作會議提出,增強主要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全省規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發展到2050個。

  黑龍江省糧油衛生檢驗監測中心通過建立『黑龍江好糧油』系列標准,強化打造龍江糧油產品品牌,並推動『產品向品牌』的轉變,形成我省糧油產品『大品牌、大市場』的經營優勢,進一步擴大了我省糧油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行業影響力。

  泰來雲橋米業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雲橋米業董事長劉鳳雲告訴記者,去年企業通過黑龍江好糧油中國行專項營銷行動,以前20元一斤的大米消費者都嫌貴,借助營銷行動平臺效應,泰來大米最貴已經能賣到60元一斤。

  劉鳳雲表示,借助黑龍江好糧油中國行的活動平臺,公司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希望三年內加工能力提高到30萬噸,年加工精制米10到15萬噸,產值達到10到15億元。到2035年泰來大米叫響全國,讓消費者隨時隨地買到優質的泰來大米。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