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全國人大代表熱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8-03-08 10:13:1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長虹 程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7日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年前還是個新鮮表述,而今早為人們耳熟能詳。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林牧漁業和種業創新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這些表述如春風拂面,讓參會的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倍感振奮,熱切關注。

  樹立新理念新思路找准發展方向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經營主體大批湧現,種植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從30%提昇到40%以上』,這讓來自我省農業一線的孫斌代表很受鼓舞。他說,『我從1997年開始流轉承包土地,至今已經擁有土地達8600多畝,對各種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發揮的作用深有體會。農民必須從自身改變,找到種什麼、怎麼種纔能質量好效益高、如何經營纔能把好東西賣出好價錢的辦法,纔能跟上現代農業的前進步伐。』

  政府工作報告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發展「互聯網+農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些舉措紮實有力。結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要求,今年孫斌還打算搞一個以種植中高端質量的水稻農戶入股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我們投資建設6萬噸建糧食倉儲,提供烘乾、儲存、加工、兌換等服務,所有加入我這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都變成利益共同體,有錢大家一起賺。』

  同樣來自我省農業一線、做稻米產銷企業的翟清斌代表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看來就是要進行農產品昇級。以前農民種莊稼只看重產量,不在意品質、口感等「質」的問題,賣糧時只要能達到自己心理的期望值或能被國家以保護價收購就繼續種,這就是不問消費不問市場的老做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進行品種、品質到品牌的三階段昇級,種出高質量的農產品。上乘的標准化農產品,纔是今後實現農民增收的保證。作為農業專業合作社或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要創品牌增效益,持續佔領更大的消費市場。』

  抓質量提高效益調結構增添活力

  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我省代表一致認為,黑土地農業的發展方式需要轉變,要從供給入手,調整種植結構,多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提昇經濟效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的操作主體是農民,而同樣重要的則是政府宏觀調控。

  王金會代表此次帶到會上兩個建議,其中之一就是『加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力度』。他說,黑龍江糧食生產能力連年穩定提昇,農產品總量大,佔全國的1/10,農業加工業原料充足,不走原糧走加工,可以省運力、降成本、去庫存,隨著產業鏈延長,價值鏈不斷提昇,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空間廣闊。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總體滯後,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為1:1,遠低於全國2.2:1的水平,如果這個比值達到全國水平,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將達到1.25萬億元以上。這既是短板也是潛力。建議國家把黑龍江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地區給予相關政策支持,推動黑龍江由農產品原料大省向加工大省轉變、糧食大省向食品大省轉變。

  李振國代表說,龍江作為生態大省,應精心策劃打造『綠』名片,制定更加優惠的產業政策,加快產業落地,快速推動綠色經濟建設及大健康產業發展。一是實施綠色工程戰略,大力發展夏季森林氧吧旅游項目和冬季冰雪旅游項目;二是實施『食為天』工程,打造黑龍江『有機、無公害、非轉基因』的大品牌形象,快速提昇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鏈的發展;三是實施北藥種植戰略,加強北藥的種植推廣示范項目,加大基地推廣與深加工項目。

  王金會代表說,近兩年我省調減玉米面積3400萬畝,特色作物面積發展到1741萬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發展到7600萬畝,為龍江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要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糧食觀、大食品觀,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黑龍江有明顯供給優勢、市場有旺盛需求、適銷對路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

  拓展增收新渠道培育增收新動能

  調整產業結構,首要目標是農民增收,只有讓農民有活乾、有錢賺,改革纔有意義。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來自我省邊境城市黑河鄂倫春民族鄉的張慧代表對此十分贊同。她說,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搞好農業和鄉村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把鄂倫春族悠久的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結合好,就能讓全鄉1000多人口共同奔小康。我們將鄂倫春原始部落體驗區建成3A景區,依托鄂倫春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將文化旅游發展成了全鄉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召集起來,打造出20多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節目,走出大山去對岸的俄羅斯演出。張慧代表說:『國家給我們鄂倫春族很多優惠政策,帶領鄉親們多渠道增收致富,是我們的一份責任。』

  參會的我省全國人大代表紛紛提議,近年來農村電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迅猛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發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動能。要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使其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針對我省目前仍存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資源環境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王守聰代表提到,要居安思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在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當務之急,要加大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力度,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通過多點發力、多策並舉,破解瓶頸、拉長『短腿』,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翟清斌代表提到,進行產品創新的過程中,勢必要增加投入。但現在無論是銀行還是農業擔保公司提供的涉農資金支持力度還不夠大,無法完全滿足企業需求。『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出臺相關政策,讓有夢想、有目標、有擔當的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能放開手腳大乾一場。』 (本報北京7日電)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