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 孫曉銳 莊園)《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針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以及法律責任進行了規范。全國政協委員傅剛認為,我國幅員遼闊,地質地貌差異較大,保護區類型千差萬別,《條例》覆蓋不了所有類型的保護區。對特殊類型的保護區不但沒有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序上制約了保護區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傅剛。
通過調研傅剛發現,1997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的『黑龍江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保護的主要對象是東北黑蜂及其賴以生存的蜜源植物。該保護區擔負著向全國提供優良蜂種種王、改善我國養蜂生產種王結構、提高蜂農養蜂收益的任務。是在國內外具有典型意義、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保護區。
傅剛說,東北黑蜂是蜜蜂的一個地理亞種,是最小的家養動物,它的保護、繁衍、發展必須在人為參與下纔能進行。而且,東北黑蜂主要分布在保護區內核心區和緩衝區的各建制鄉、鎮、村屯以及農林場的場部等人類居住的地方,而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就需要生活生產和經濟建設。該保護區覆蓋饒河縣全境,饒河縣全境是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沿縣界向外延伸20千米為保護帶。饒河縣境內人口15萬,耕地300萬畝。由於蜂種保護的特殊性,為防治東北黑蜂與異種蜂群雜交,保護區的區界劃分是『空中保護界線』,沒有土地權屬之爭,亦不影響區內人類生活、生產。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亦不影響蜂種的保護。
多年的保護實踐證明,東北黑蜂的保護與發展是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區內東北黑蜂種群由建區前的8000餘群,已發展到現在的4.8萬群。目前的《條例》規定: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自然保護區內禁止開礦、采石、挖沙等活動。而東北黑蜂保護區的核心區必須有人類活動,這是全國蜂業專家的共識,也是東北黑蜂這一家養動物發展的客觀要求。根據黑龍江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特殊性,如果按照《條例》進行保護和管理,東北黑蜂將無法繁衍和保護,當地人們亦無法生活和生產,也嚴重制約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傅剛說,有必要對《條例》進行修訂和補充,完善我國保護區法規,使《條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傅剛建議,請有關部門對具有特殊性的保護區增加相關條款,允許必要的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對具有特殊性的保護區(如饒河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在保護的同時,兼顧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在不破壞和影響所保護的物種生存的前提下,允許開展能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