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市科學技術局局長李志傑(左三)陪同哈爾濱市常務副市長康翰卿(左一)到哈爾濱醫科大學調研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哈爾濱,科教資源富集,一批科技實力超強的大學大所雲集。假如你有機會走進位於哈爾濱的高校,你要留意了,那些與你擦肩而過的看似普通的老師,也許就是身價不菲手裡握有高科技股份的公司股東。
來自哈爾濱市科技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僅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新成立的14家高科技企業中,就有200多名教師成為股東,他們握有的股權價值高達1.64億元;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僅2013年以來,通過市校合作就先後推動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焊接集團等100多家『新字號』科技型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30多億元;在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建立的食品專業孵化器,僅2017年最後兩個月,就吸引了東北農業大學教師創辦的7家企業入駐……
如今,哈爾濱積累多年的科教優勢正呈現出『火山噴發般』的爆發態勢,一大批科研人員不再陶醉於做實驗寫論文,開始走出實驗室,走上了創新創業的道路,走進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唱衰東北經濟浪潮中,哈爾濱逆勢晉昇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創業沃土。哈爾濱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開始了『加速跑』。
這一切源於哈爾濱科技局打破多年橫亙在市校合作之間的藩籬,創新打造出一系列市校合作新機制、新模式,開啟了市校合作破冰之旅。
科技與經濟不匹配: 『牆內開花牆外結果』魔咒怎麼破
可以說,『科技強而經濟弱』是此前一直捆綁在哈爾濱科技工作中的魔咒,如何解鎖桎梏?3月16日,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傑向科技日報記者道出了破解之謎。
『哈爾濱市校所資源富集,高端人纔集聚,科技成果量多質優。但長期受國家科教制度束縛和在哈中省直高校與哈市存在的管理體制障礙,以及哈爾濱市在科教資源開發財政科技投入相對不足、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不優等影響,校所科技優勢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導致「科技發達,經濟欠發達」,「牆內開花,牆外結果」這樣的窘境多年來在哈爾濱一直存在。』李志傑回顧以往頻頻搖頭。
『發揮和釋放校所科技優勢,將校所資源培育成校所經濟,這是我們多年來持續不斷集中精力攻克的目標。破解體制障礙是突破口。經過探索,通過工作機制創新,我們跨越了市校之間管理體制障礙,在合作方式、合作平臺與載體、組織保障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市校合作新模式,取得明顯成效。』學者出身的李志傑局長在談起哈爾濱市校合作重大突破時流露出充足的信心和底氣。
『我們探索出一種市校合作新機制:契約機制;探索出一種發揮高校科技優勢的有效載體:科技創業(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領辦、創辦和參股科技企業);探索出一種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體制:「政府引導,高校承辦,社會參與」的「事業單位+企業+基金」的新型體制架構的科技成果轉化組織模式;探索出一種政府專項資金使用的新方式:「激勵+約束」的資金後補助支持方式。』
打破藩籬,跨越管理機制障礙後,哈爾濱迎來市校合作黃金期,形成了市校(所)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局面。那些藏在大學大所實驗室裡的科技成果和科研團隊,開始加速走出校所落地轉化。
三年來,哈爾濱市共轉化大學大所科技成果1097項。2017年哈爾濱市技術合同交易額增加到136.22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增長了52.78%。
『契約制』市校合作:釋放科教潛能不靠行政靠契約
『哈市富集的科教資源都集中在哈中省直高校,與我們沒有隸屬關系,我們曾苦惱於這種管理體制障礙,感到在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勁兒使不上。』李志傑說。如何扭轉被動,哈市科技局通過長期摸索,巧妙地繞過市校之間存在的管理體制障礙,探索出市校合作『契約式』新機制。
2012年,哈爾濱市最先與哈工大開展市校科技合作試點,簽訂了市校科技合作協議。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哈市與哈工大市校科技合作重要平臺。每年哈爾濱市科技局代表哈爾濱市政府向該平臺投入1000萬以上,按照約定,哈工大每年要相應轉化多少項科技成果,培育多少家科技企業。這種市校合作『契約』新模式,使得雙方合作不靠行政主導,而靠雙方契約,靠合同制約,『倒逼』高校將參與和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納入重要議事議程。
在市校合作之前,哈爾濱市科技局是從各項目團隊自薦的項目中擇優立項支持。通過市校合作,一批批質量更高、團隊更優的項目由學校推薦出來,並及時得到支持。通過契約方式使市校合作組織化、系統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