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立契約制至今,黑龍江省工研院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145家,累計在孵企業122家,孵化畢業企業23家。
2016年哈爾濱市啟動實施了(哈工大)市校科技合作第二輪試點工作。在政策、資金和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落實了國家『三權』制度改革。哈工大已出臺了設置創新創業崗、擴大股權激勵比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先一公裡』,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可復制推廣的好經驗。
截至目前,哈爾濱市又與其他16個大學大所建立了『市校契約機制』。下一步,哈市將與在哈其他校所分別簽署各具特色的市校(所)合作協議,使契約機制成為跨越市、校(所)之間管理體制障礙、釋放科教潛能的橋梁。
為強化市校合作,哈爾濱市科技局在『大處室』改革中,將分散在不同項目管理處室的校(所)項目管理職能,調整到一個處室,組建了『地校(所)科技合作處』,增加了對市校合作的服務管理職能,管理方式由基於項目管理提昇到基於市校合作管理的新模式,為市校(所)合作組織化、系統化、常態化提供組織保障。
新型科技成果轉化組織模式: 『政府引導、高校承辦、市場化運營』
不同省份資源不同環境不同,對於科技成果轉化各有各的模式。作為計劃經濟最後退出的地方,市場化、契約精神是其發展的薄弱環節。為此,哈爾濱市科技局在契約制基礎上增加市場化元素,創建了市校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型組織模式。針對處於孵化階段的科技成果在轉化時存在的『高校想做而不能做,市場不願意做』的『最後一公裡』問題,推動並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哈爾濱市特點的『政府引導、高校承辦、市場化運營』的科技成果轉化新型體制架構的組織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支持黑龍江省工研院完善體制機制。針對該院存在研發補貼資金不足,缺少投資功能的體制機制缺陷,將其作為哈爾濱市校合作平臺,牽頭設立了規模1億元的黑龍江省工研院創投基金,通過加大對入孵企業研發資金補貼和天使投資,完善和增強工研院孵化功能。
第二種模式是推動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的組建。2013年,哈爾濱市科技局最先意識到哈工大在機器人領域所具有的學科、人纔、技術、產業等優勢,為搶佔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先機,謀劃了哈工大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這一思路,得到黑龍江省省長陸昊高度認可和鼎力支持,在此基礎上,2014年12月,將哈工大各自為戰的機器人研發團隊和企業進行了集團化整合後,由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工大三方共同投資組建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2017年該集團產值達10億元。如今,正在向著百億企業目標進軍。
第三種模式是創建了『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在總結黑龍江省工研院和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經驗基礎上,哈爾濱市科技局代表市政府與東北農業大學共同出資創建了『事業單位(留人平臺)+企業(市場化運營平臺)+基金(社會參與平臺)』的新型體制架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成立了『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及運營公司』。
『這種模式,把科技創新創業需求的元素全融進去了,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這樣的獨特設計,避免了回歸傳統事業單位的模式,否則容易變成一個新的省、市農科院。』李志傑解釋說。
如今,『哈爾濱市食品產業研究院』完成了第一批項目產業化投資,啟動了食品專業孵化器建設,目前已有20餘家在孵企業。食研院已獲批哈爾濱市首批博士後創新創業基地,同時成立了規模為1億元的『食研青禾基金』,助力哈市食品初創企業成長,也將助力哈爾濱市第一個超千億產業——食品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系列突破體制障礙的市校合作創新,使得哈爾濱市科技創新創業潛力活力進一步激發,各種政策紅利效果進一步凸顯,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基本形成。科技創業正成為哈爾濱市發揮校所資源優勢的主渠道:即校所科技人員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主渠道、校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主渠道、大學生留哈創業就業的主渠道。
哈爾濱通過設立市校合作和創新創業人纔專項資金、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投入等措施,引導一批校所科技人員加快實現科技創業,推動哈工大創辦了焊接集團等145戶科技企業,支持哈爾濱工程大學創辦了哈船導航等62戶科技企業,帶動全市科技企業數量驟增。三年來,全市累計新增科技型企業3446戶,佔全市科技企業的60%以上,新增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科技型企業653戶,新增上市科技企業52戶。超額完成黑龍江省政府『三年千企計劃』下達的目標任務。
近兩年來,哈爾濱市以平均每天有3.5戶科技企業誕生的速度,刷新著這座城市的『雙創』紀錄。目前,哈爾濱市校所科技人員和大學生科技創業企業總數已經佔到哈爾濱市科技企業總數的30%以上,其中博實、澳瑞德、威翰等一大批企業始終保持國內行業龍頭地位。
2015年哈爾濱市獲批國家首批『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在不久前的創業時代網全國30個大中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名中,哈爾濱市列東北副省級城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