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0日訊(記者 霍梟涵) 二十年來,齊齊哈爾市龍沙區龍沙小學教師王聰在班主任的崗位上,從初為人師的困惑、惶恐,到漸入佳境的興奮、成功,伴著新課程改革,與學生共成長。而且逐漸深刻地理解了『好教師』這個稱謂的內涵:『尤其是做一個好的低年級教師,一定要用高尚的師德、高超的師能、聰穎的智慧來影響、啟迪學生。』

師德的靈魂在於奉獻
如何用老師的師德來影響學生,教書育人?如何用師德修養、一言一行起表率作用?這是王聰不斷在思考的問題。王聰認為,首先就要做到無私奉獻,這是教師道德的靈魂。
2012年冬天,她因患了急性咽炎,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於是她每天用字條與同年級老師『筆談』交流,請他們幫助上課,自己負責批改作業,堅持和同學們一起上下課,一同值日,只利用晚上時間去醫院點滴、做吸入。等到稍好一點的時候,就請一個口齒清楚、機靈明白的孩子做『助教』,伏在他耳邊說一句,他轉述給全班同學一句,就這樣一直堅持到嗓子痊愈,沒耽誤過一天課。在老師的表率作用下,她班的學生小病小痛也從不哭鬧、不耽誤上課,就是在必須住院、休息的情況下也盡量堅持學習功課。
王聰為班級的每位小朋友都建立一份小小的備忘錄,包括孩子的家庭情況、性格、愛好及生日等。每當有誰過生日,會悄悄地送上一份小禮物,小朋友會高興得不得了。當小朋友有什麼不開心時,她就會像好伙伴一樣去安慰他們。王聰相信,學生在感受到教師無私的關愛之後,會再把這種關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將小愛轉化為大愛。

王聰還組織班級學生和家長為梅裡斯區達斡爾族鄉中心校的貧困學生捐款,組織學生去看望那些受助的學生,給他們帶去書籍、玩具,讓城裡的學生親身感受到郊區同學生活貧困卻奮發進取的頑強精神,讓學生學會自省、學會感恩,真正體會助人為樂的感覺。
在教師這種愛心的感召下,同學們心中也燃起了愛的火花。在抗震救災中她班同學共為災區捐款1528元,這其中就有平日賣飲料瓶積攢下的100元錢,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關愛,學會了付出。
勤奮學習讓她漸入佳境
『要在教育學生「一陣子」的過程中給學生留下「一輩子」受益的精神財富。』王聰說。
2002年,作為龍沙區首批課改實驗教師,她融入到新課程的大潮中,在不斷地學習、吸納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中,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作為優秀實驗教師主持了齊齊哈爾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賞識與體驗式教育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潛心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弊與利,並在2006年10月,代表齊齊哈爾市,參加了在廈門舉行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優質課』評比活動,獲得了一等獎。
王聰在課堂中創設了許多激發學習興趣的數學情境,如『拍皮球、拔河、黑貓警長、小小購物店、夾葡萄、給識字卡分類、美好的心願』等,促進學生積極探究、自主學習、愉快地參與、思考與創新;2015年開始,進入了語文主題學習的研究,她從單元預習課和精讀引領課入手,找准語用點,加大孩子的閱讀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智慧是師德的昇華
如何解決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是這個時代的問題。王聰想到,一年級的小孩子最在意老師的評價,最願意在同學面前受到表揚,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幫助孩子改變陋習,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准則。於是她請家長每天回家後做兩件事情,第一給孩子提出他最應該改正的毛病,如果孩子改正了,進步了,就給老師寫張條予以表揚;第二注意觀察孩子,不論在哪方面只要孩子做得好,也馬上寫個條子給予表揚,讓孩子帶給我。王老師和家長約定,條上記錄的都是孩子們的長處、進步,她及時當眾表揚。如果孩子還有一些明顯的錯誤、不足,就私下給她打電話,第二天老師再找孩子個別談話。
這個『表揚條』的方法實施了一個月時就收到135張條子,有的是孩子某一方面的進步;有的是階段小結;有的是跟蹤匯報等等。慢慢的她和家長驚喜地發現,有些並不是家長提出來的,但孩子們卻去做了。原來每天晨會的『表揚條發布』,雖然只表揚了個別孩子,但對全體學生都有啟發和刺激,結果孩子們受到啟發後回去『仿優執行』,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十年來,王聰獲得了不少省、市、區級的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師德先進、優秀輔導員等稱號。『一切榮譽和成績單偶只是一個個努力工作的新起點』,王聰在內心永遠種植一種成長的姿態,並置身其中朝著理想的教育目標默默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