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8日訊 在精准就業扶貧中,市農委積極推廣三種創業帶動就業模式,推動就業脫貧。
推廣能人帶動模式。利用創業能人的影響力,發揮其創業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創業,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全國人大代表、樺南縣農民孫斌創辦了樺南鴻源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和鴻源水稻專業合作社,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107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0多人。其牽頭領辦的樺南縣鼎豐水稻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現有分社32家,社員3500多戶,土地面積6萬多畝,社員年增收200多萬元。
推廣返鄉創業帶動模式。利用返鄉農民在異地打工積累的資金和經驗,引導他們返鄉創業安置就業。東風區建國鎮西太平村李勝春帶著多年在山東積累的『致富經』,創建了佳木斯市太平葡萄莊園和太平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莊園佔地面積80畝,共有48棟葡萄大棚,400米葡萄長廊,20多種葡萄品類,擁有溫室大棚2棟以及農家樂飯莊、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安置村民26人,其中貧困村民6人,平均每人年收入達3萬元。
推廣本土創業帶動模式。發揮本地農民在當地的威信和影響力,帶動身邊人創業,安置就業。樺川縣蘇家店鎮新勝村村民高晶超成立了樺川縣萬興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寒地黑土山藥、牛蒡、秋葵、雪蓮果等特色經濟作物135畝,帶動貧困戶18戶,戶均增收3萬多元。
責任編輯:王桐桐
熱點新聞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