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4月19日訊 這是一個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團隊,團隊中年齡最小的學生1998年出生,今年剛滿20歲。這個團隊『五髒俱全』,累計吸納了100多名哈工大學子,凝聚了航空宇航、力學、計算機等9個學科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是一支學科交叉研制隊伍。這個團隊有個很雅致的名字『紫丁香』,團隊研制的『紫丁香一號』衛星和『紫丁香二號』衛星均已成功發射,閃耀在神秘浩瀚的星空中。
團隊成員的『航天夢』
航天學院研二學生陳松心裡一直種著一個航天夢。因為這個航天夢,也因為聽說了『紫丁香二號』和『紫丁香一號』的傳奇故事,陳松決定報考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研究生,最終,他如願以償,來到了夢想中的團隊。
發射衛星也是團隊『元老』韋明川的夢想,自2013年從電信學院考研到航天學院後,只要在學校,韋明川幾乎就長在了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中學時代的韋明川在創新實踐和電子信息方面就有著不俗的表現。因為對無線電感興趣,2009年秋入學不久,他就加入了哈工大無線電俱樂部,同年,中國首顆業餘無線電通信衛星『希望一號』發射成功的消息,讓韋明川萌生了自己動手研制小衛星的夢想。
2010年初,哈工大業餘無線電俱樂部提出『紫丁香一號』小衛星研發方案。當時剛剛起步,幾乎人人都覺得這僅僅是一個『夢』,是那麼遙不可及。時光流轉,當初一個人的夢想成為一個團隊的夢想,並『夢想成真』。2015年,我國首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制與管控的納衛星『紫丁香二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紫丁香一號』也在2017年成功發射。
這個有夢想的團隊,如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哈工大學子慕名加入,實現他們的『航天夢』。
QB50工程項目助力『紫丁香』飛天
身為兩顆衛星總體設計兼測控的韋明川告訴記者,是QB50工程項目讓他們真正成為一個團隊,並且凝聚出戰斗力來。QB50工程由比利時馮卡門流體動力研究院聯合歐空局等機構於2010年提出,受到歐盟第七框架協議支持,邀請全球高校參與,采用50顆立方體衛星組網,計劃2016年底發射。
2011年夏天,韋明川正和哈工大業餘無線電俱樂部的伙伴們為進展緩慢的小衛星計劃苦惱不已。偶然在網上看到學校參與QB50工程的消息後,他第一時間找到了負責人王峰。一心想做衛星的韋明川和力促參與QB50項目的王峰不謀而合,於是一邊按照QB50工程要求制定衛星方案的同時,一邊著手開始組建以學生為主的納衛星研制團隊。2012年1月,國內首個由學生親自參與設計、研制、調試與應用的納衛星團隊正式成立。
在團隊的集體努力下,由團隊研制的技術試驗納衛星『紫丁香二號』在2015年9月20日搭載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昇空。在2017年4月18日,『紫丁香一號』衛星與參與國際QB50工程的其他27顆立方體衛星一起,作為定期運往國際空間站的貨物,裝載在『天鵝座』貨運飛船『約翰·格倫』號中發射進入太空。
『「紫丁香一號」衛星搭載了離子與中性粒子質譜儀、新體制業餘無線電轉發器、低分辨率CMOS相機等3個有效載荷,用於開展大氣低熱層組成研究、業餘無線電通信試驗與空間攝影任務』,團隊成員李立東介紹,目前,兩顆微納衛星運行狀態良好,在預定軌道正常工作。
連續奮戰20小時攻克難關
一個不到30平方米,堆滿大大小小各種器械的實驗室,是『紫丁香』衛星的『誕生地』。在一個放著『紫丁香二號』部件的玻璃櫃裡,每個零件的螺絲都做了記號,都有專人來擰,每個器械制作的流程都有文件記錄。這些細節,無一不體現了團隊工作的嚴謹。
微納衛星研發團隊的奚瑞辰今年21歲,在讀大四,這個始終面帶微笑、略顯稚氣的小伙子,在團隊裡擔負著衛星研究『姿態控制』的『重大任務』。與『戰友們』集體協作,攻克難關的過程是奚瑞辰最美好的青春回憶。『前段時間在探月衛星熱真空的衛星測試中,我的「姿態控制」在整個實驗中很重要,我和隊友在實驗室裡連續奮戰了20幾個小時,終於攻克難關,這個過程對我而言收獲非常大,讓我學習到很多知識。』奚瑞辰說,航天衛星的研究需要非常嚴謹的態度,例如探月衛星測試需要每3小時測一次,稍微有一點偏差都不可以。如果數據超出范圍要及時上報,團隊中的每名隊員神經都是時刻緊繃的,不敢有絲毫懈怠。
為確保團隊可持續發展,哈工大專門規劃打造了全國首個學生納衛星研制工場,支持與鼓勵校內外學生實現與衛星任務相關器件、單機、部件、系統、整星等各個不同層次的創新與實踐。『以學生為主的研制模式給了我們充分的發揮空間,大家自主學習、鑽研攻關,激發和鍛煉了迎難而上、不怕困難的意志力,而跨學科、跨專業的協作攻關也讓我們在一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韋明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