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林口『一只鵝』鮮香四季 『金鵝』扶貧新動能
2018-04-20 16:5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馮春濤 諶憶龍 付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4月20日訊(馮春濤 諶憶龍 記者付巍)在林口縣,一只鵝的美味故事已成為一種地域文化,輻射到牡丹江乃至東北地區,並飲譽全國。追問美味背後的答案,一個昭示地域特色產業發展方向和模式的典型樣本凸顯。

  誕生:『一只鵝』香飄全縣

  在初春的林口縣,記者穿行幾條街,就瞥見四五家以『林口大鵝』做招牌的飯店。『師傅,咱這兒哪家鐵鍋?大鵝正宗?』53歲的出租車司機馮師傅經常解答外地乘客的問題。『林口?大鵝的起源眾說紛紜,但其根源肯定是從飯店傳出來的。』馮師傅回憶說,大鵝在當地本來只是一種普通食材。20年前,林口縣出現第一家以鵝美食菜系為招牌的飯店,並衍生出鐵鍋?大鵝的做法。此後,鐵鍋?大鵝在林口縣內一下風靡開來,以鵝美食為主的飯店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

  專門經營『林口大鵝』的飯店老板邵姐告訴記者,她的店在林口縣開了15年,經營148道鵝美食,無論是鵝衣、鵝血、鵝肝凍,還是燉鵝、熏鵝、?大鵝......但凡鵝身上能吃的地兒都能做成各種美食端上桌。『這兩年專程來林口品嘗大鵝的游客越來越多,還有俄羅斯人慕名而來。』邵姐說,為方便外地食客把大鵝特產帶回家,店裡配有塑封的整只裝大鵝禮盒。隨後,記者隨機走訪了多家專門經營鵝美食的飯店,每家店的菜式和味道都各有特色。

  林口美食文化節活動現場。資料圖

  近年來,隨著林口經濟和旅游的飛速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和投資商前來。林口大鵝以其獨特的生長環境和傳承多年的秘制烹飪方法為優勢,也吸引了大量外來客的興致,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下,林口大鵝火遍我國大江南北,更有一些外國友人不遠萬裡慕名而來,只為一品林口鐵鍋?大鵝的鮮香。據不完全統計,林口縣內目前有13家、縣外近30家林口大鵝美食餐飲業,年銷售大鵝達40萬只以上,真正讓林口大白鵝成為了『金鵝』。

  特色:『一只鵝』拉動一條產業鏈

  大鵝美食風靡的背後,作為上游產業的鵝養殖業同樣可圈可點。記者按照幾家鵝店老板的指引,來到了林口縣鵝養殖產業的大本營之一『君良大鵝養殖場』。田廠長告訴記者,林口大鵝生長周期達120天,一些挑剔的客人甚至只要8個月到12個月的老鵝。林口大鵝主打的是純綠色無污染健康鵝,無論是養殖場還是農家散戶,多年來喂養大鵝從未用過帶有添加劑的飼料,讓鵝自然健康生長,肉質纔能保持緊致密實的最佳口感。目前,在林口縣大鵝養殖已達到90戶,穩定的鵝產業鏈也應運而生。

  2016年,林口縣不僅出臺了『養殖戶鵝養殖量達到1000只以上的,每只鵝補貼2元』的一次性補貼政策,還在育雛、宣傳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田場長2016年開始加大鵝養殖量,2017年該場鵝養殖量達到了3萬多只。其中,除了3000只種鵝外,其餘全部是商品鵝。

  記者從林口縣畜牧局了解到,2015年林口縣共出欄6萬餘只大鵝,以每只均價60元計算,當年鵝產值僅有360餘萬元。在林口縣政府利好政策的扶持下,2016年林口縣鵝出欄量攀昇至30餘萬只;2017年鵝出欄量再翻番,達到了60餘萬只,均價更是高達70元/只,年產值躍昇至4200餘萬元。林口縣大鵝養殖模式也從農家散養到規模化養殖場,再發展到引進合作社、建立孵化器,『鵝經濟』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尤其2016年和2017年,鵝養殖業產值成倍增長。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