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學區房價格暴漲背後的家長百態 看家長"心理賬單"
2018-05-06 07:32: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薛宏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5月6日訊 還記得家庭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裡的那個橋段嗎:愚人節,賈志新被鄰居鄭艷紅愚弄了,他決定報復,就讓小凡和圓圓寫了一個換房啟事:『本人現有3居室住房1套,使用面積50平方米,有雙水有雙氣有電話,因本人工作需要欲換本市平房1套,使用面積12平方米上下即可,三環路以外優先考慮,無煤氣無上下水尤佳,背陽漏雨也可商量。有意者速來面談,聯系人鄭艷紅……』結果貼出去後,面談的人多到鄭艷紅家的門都推不開了。

  用好房換破房?這絕不是笑話!在哈爾濱一些『學區房家長』身上,類似的事兒屢有發生。

  近段時間,哈爾濱相繼出臺了兩個教育新政,一個是香坊五校設置落戶時限;一個是從2018年入學的新生開始,學位緊張的初中或將只招符合『兩個一致』政策的小學畢業生,也就是說,為孩子上小學買的學區房,對一些家長來說不能再輕易出手了。原本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抑制大班額的政策,卻因為家長們的心態焦慮,引發了學區房價格的三月暴漲。據說,這是近三年來的最大一次『躁動』。但是,依舊擋不住購房者選購的熱情。

  用新房『換』舊房,為了買學區房不惜賣房賣車……一棟學區房,背後究竟承載著怎樣的故事?

  1982年、23m2學區房竟賣出83萬元高價 房產經紀人都在感嘆:『客戶開心就好』

  40歲的張志宇在哈爾濱做房產經紀人已經十年了,他對學區房的價格變化和走勢尤其熟悉。『每年三四月份都是學區房成交的熱門季節,一般10%左右的價格上浮都是正常的,因為每次轉手,房主都會把交易稅、中介費等開銷加入其中,於是逐年抬高了房價。』張志宇說,今年3月初時學區房市場大致還延續著這樣的變化,可是到了3 月底,不少人都說香坊五所小學『為控制大班額』相繼設置了落戶時限,尤其是兩年後上小學的那批新生,再想選擇這5所學校中的一所,買學區房落戶必須滿兩年了。於是,很多准小學生家長都慌了,盡管教育部門說明『哈市其他800餘所小學仍沿用往年的政策』,但他們依舊擔心,生怕萬一哪個名校再設置落戶時限,把自己家的孩子擋在門外,所以紛紛『紮入』學區房市場選購。

  說是『選』,可選的空間並不大,原本就是落戶『剛需』的小面積房屋,房源迅速被搶佔。隨著房源變化的還有房價。買方著急,賣方肯定要漲價。短短半個月之內,學區房價格暴漲了八九萬,甚至二十幾萬。比如,鐵嶺小學校區一套使用面積20多平方米的學區房,二月底售價還是45萬左右,一個月後的成交價格就變成了50多萬;花園小學校區一套使用面積32平方米的學區房,春節前售價還是72萬,三月底就變成了90萬。

  『那段時間,一天一個價,我們都蒙了,都不敢給顧客輕易報價了。』花園校區的一位房產經紀說。

  『為啥賣這麼貴?沒道理,客戶開心就好!』師范附小學區的一位房產經紀人調侃道。漲幅後,師范附小的學區房,均價在使用面積每平方米3萬以上,可是這位房產經紀人經手的一套使用面積23平方米、1982年、單向、四全的學區房,竟然賣到了83.5萬元的高價,使用面積平均3.6萬/每平方米,而去年這樣大小的房子也就賣到五十萬上下。

  還有風華、花園、繼紅等名校,房價也都在上漲……

  一套學區房仨人搶 辦交易手續時纔知買主是『第四人』

  買方到底著急成啥樣?賣主杜先生感觸最深。他在鐵嶺街有一套20多平方米的學區房,三月初時聯系房產中介出售,當時的標價是51萬可談,『是有不少人都在看房,可是看完就沒下文了』。等到了三月中旬,他隱約感覺到了房價的漲勢,改成了報價59萬,中間因故耽擱了幾天看房時間,等到三月底可以看房時,一天來了八九個看房的。

  『中午看房,下午就要見面談價,相隔兩三分鍾一起來了三個買主。』杜先生說,當時他按照打過來電話的先後順序、出價的高低以及付款方式和買家對接。第一個說,可以現金全款交易,但要談價格;第二個說,可以59萬不談價;第三個說,想和家人商量一下,看能否全款現金、59萬不談。可就在第三個商量完說再考慮一下時,第一個打過來電話的買家也變成了全款現金、59萬不談。於是,杜先生和第一個買家簽約。沒想到,一個小時後,第三個買家又打來電話說,可以按之前約定的購買了,但是那時他已經沒機會了。

  讓杜先生意想不到的事兒還在後面,當時簽約那家中介的房產經紀人帶來的是一個女客戶,等簽約時變成了男客戶。杜先生見是同一個房產經紀人,就認為是夫妻分工,一個看房一個談價簽約,也就沒多想。結果,等去辦交易手續時,和對方一聊天,纔知道這位男買主,跟那位女客戶根本就不是一家人,男買主根本都沒看房,就是聽中介說這房子挺好的,看了看照片就定下來了。『我這纔知道,他是我認為搶房那三個家庭之外的「第四位」買家。』杜先生說。

  為給孩子『更好的未來』買學區房不惜賣房賣車

  從賣房者的角度來說,杜先生有些小確幸,如果當時剛剛掛房就有人談價,那他至少得『損失』近10萬。

  和杜先生一樣確幸的還有市民吳女士。她的女兒今年即將上小學。2月初吳女士開始看房,並在學區房價格此輪上漲前,以74萬元的價格入手了一套使用面積37平方米的師范附小學區房。『現在,據說一套使用面積在30到 40平方米之間的師范附小學區房,價格可以賣到90到100萬之間。』但是確幸之餘,吳女士更多的是對未來生活的擔懮和無奈。

  『我家離學校遠,所以等孩子上學後,我們必須從原來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搬到這個只有三十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居住。名校學區房大多比較老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房子都算新的,且不說房屋的格局、裝修等問題,就是周邊的配套環境,散步、停車等都是問題。你說這樣的生活環境,又怎麼能讓人高興起來?也有人跟我說,你把小房子好好裝修一下吧,可是已經是花大價錢買房了,又能拿出多少錢裝修。再說這麼小的房子,再裝修能舒適到哪裡去呢。』吳女士說,其實,為了讓女兒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她和老公已經是下了血本了,先賣了一套父母留給她的四十多平方米的『閑置房屋』,還是沒有湊夠全款,他們又把家裡的兩臺汽車賣了一臺。『我老公開車代步十幾年了,現在天天擠公交上下班。看著他在微信朋友圈裡調侃說,冬天做公交最愛往穿貂皮的人身邊擠,因為滿車都是人的時候,貂兒擠著滑溜,我都說不出心裡啥滋味。』

  一家三口蝸居22㎡學區房 三居室大房只能周末住

  在名校周邊,像吳女士這樣被學區房『綁架』的家長比比皆是。一套使用面積60多平方米的學區房,便宜點兒的要一百五六十萬,貴的得兩百多萬,所以大多數家庭青睞小戶型。於是,名校學區內催生了兩種家庭,一種是『學租房家庭』,一種是『蝸居家庭』。『學租房家庭』往往是脫離原來的生活圈,在學校周邊租房居住,雖然可以盡量選擇一個居住面積大一點兒的房子,但這樣的房屋往往經過多次流轉,室內的陳設老舊、衛生狀況堪懮,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將就居住,基本談不上生活品質。

  而『遷徙家庭』則過著5+2式的生活,每周日的晚上回『學租房』蝸居,周五孩子放學再回到自己原來的大房子裡過周末。每個月的租房開銷就得1500元左右,最重要的是生活不方便,狹小的空間下一家人做什麼都相互乾擾。

  『兒子學習的時候,我和老公連句話都不敢說。』蝸居在使用面積22平方米學區房裡的孫女士說,每個周末回到自己原來居住的大三居,她都會在朋友圈發出『不想走』、『還是這裡好』的感嘆。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