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稀罕事兒
搜 索
早期哈爾濱電影院都是什麼樣子? 男女分座放映前後有土著表演
2018-05-06 09:08:07 來源:生活報  作者:閆金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節克坦斯電影院。

  敖連特電影院。

  生活報5月6日訊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電影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傳入哈爾濱。從那以後,哈爾濱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據史料記載,當年上海虹口大戲院開辦時,哈爾濱已經有5家電影院在營業了,而美國在1905年纔僅有10家影院。

  中國首家電影院誕生

  據俄羅斯檔案館館藏檔案證實,中國第一家電影院是1905年12月25日,俄國從軍攝影師科勃采夫在哈爾濱中國大街與石頭道街(今中央大街與西十二道街)交口處創建的『科勃采夫法國電影院』,可容納百名觀眾,每張門票售價5盧布,觀眾爆滿時,加賣的站票為1盧布。

  看電影的在當時多為達官貴人,女的都是濃妝艷抹、旗袍裹身,男的油頭粉面、西裝革履,老百姓是看不起的。電影院每天下午四時至晚七八時放映三場電影,當時的影片很短,不超過15分鍾。

  據1939年偽滿洲國出版的《弘宣半月刊》記載,科勃采夫不僅是精明的電影院老板,還是出色的電影攝影師,被譽為俄國紀實片攝影的先驅,他曾拍攝了1907年哈爾濱在藥鋪街(現中醫街)舉辦自行車比賽、1909年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刺殺伊藤博文、1910年至1911年哈爾濱爆發鼠疫和1911年俄國飛機飛抵哈爾濱等新聞紀錄片。

  一年建三家影院

  1906年,猶太人捷爾阿拉克諾夫與揚格若戈爾在中國大街和西商市街(中央大街和紅霞街)街角處創辦『節克坦斯電影院』。

  據節克坦斯電影院廣告記載,電影院以上映歐美新片為主,如《生死關頭》、《一見緣》、《女英雄》、《人財兩空》等。但都是『默片』(無聲電影),為便於觀眾了解劇情,『默片』都配有字幕。影片放映時分為節和段,每場約上演3-4段。若逢長片則分幾場連續演完。每場電影放映前往往還加演滑稽片或新聞片,甚至還能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地新聞片。更吸引人的是,在電影放映前後,還安排一些雜耍,來自太平洋新幾內亞島的土著居民『鼻孔嵌以骨牙,耳墜大環,一執弓矢,一執魚皮鼓』在臺上跳舞,一唱一和。

  同年,猶太人芬克利施捷因在中國大街和商務街(上游街)街角處,創辦『伊留季昂電影院』,影院開業時別出心裁地在樓外點燃了3000支蠟燭。燭光閃爍,映紅了門庭,蔚為壯觀。影院直接從柏林和巴黎購進新片,每周一和周四輪換上映。同年創辦的第三家電影院是位於南崗松花江街格蘭德旅館一樓的『普羅格列斯電影院』(譯為『進步電影院』),1911年改名為『格蘭德—最高紀錄』。

  中國現存最早的電影院

  1908年,俄國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著名電影經理人阿列克謝耶夫與阿維季科夫協商在南崗新買賣街(今果戈理大街)創辦了『熱烈喝彩電影院』。1912年6月,因一場大火,影院付之一炬。1913年2月2日,影院復建竣工,更名為『敖連特電影院』。影院呈現了古典主義建築的特征,寬大的櫥窗展示著好萊塢明星的劇照,處處彰顯樓宇豪華典雅、舒展浪漫的格調。影院的建築面1400平方米,與世界同期的電影院相比,可謂首屈一指。敖連特電影院與上海虹口大戲院同齡,但當時上海虹口大戲院為鐵皮木屋,而敖連特電影院已是相當豪華,敖連特電影院時跨清末、中華民國、偽滿、新中國四個不同歷史時期,無論是規模還是店內裝修均名列當年哈爾濱各影院之首。19世紀20年代初,敖連特影院易主,由中東鐵路公司少將監事員楊卓幕後接管,成為其私有財產。1927年,楊卓因私通蘇聯被張作霖處死,影院轉讓給日本人和法國人合資經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由蘇聯駐哈領事館接收,劃歸蘇聯影片輸出公司經營,仍沿用敖連特電影院這個名字。195l年,蘇聯政府將敖連特電影院無償移交給中國東北影片經理公司哈爾濱辦事處管理。

  華商開辦的電影院

  1915年,國人王佩萱在傅家甸(今道外區)開辦了哈埠歷史上第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專業電影院——王佩萱電影園。

  1916年12月3日,朱安東在傅家甸昇平二道街開辦了『吉江電影茶社』。12月5日,山東福山人陳雲五在傅家甸北三道街路西的五雲閣三樓開辦了『五雲閣影戲園』。

  1929年7月21日,中央大戲院(也稱平安茶園)落戶傅家甸許公路(現景陽街)248號。建成之初並不只放電影,那時,這座建築裡還經常演戲,所以它叫『中央大戲院』。

  1932年7月,平安茶園改建成平安電影院,這是哈爾濱最早放映有聲電影的電影院,也是戲院和茶園開始第一次『變臉』。該影院為歐式建築風格,磚混三層結構。建築面積為2632平方米,設有424個觀眾席,它的建築風格、規模、檔次、服務項目在當時堪稱全市一流。1935年,由吳子厚等幾位商人合資入股,生意十分紅火。上映的多為俄、美、英、法、德、日等外國以及中國上海等大小40餘家電影制片公司出品的影片。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市解放後,平安電影院首映了東北電影制片廠制作的第一部反映鐵路工人支援解放戰爭的影片《橋》等影片。

  1947年,平安電影院由道外區工作隊接收,哈爾濱市總工會管理,改名『工人俱樂部』。

  1949年由東北影片經理公司哈爾濱分公司接管,更名『水都電影院』。

  1952年轉交哈爾濱市文教局管理,1953年4月歸哈爾濱市文化局管理,1956年改稱『新聞電影院』。

  男女看電影座位要分開

  清末民初,俄國人在道裡、南崗區域開辦的影院未見異常,買票入場欣賞消費,正常現象,與今無異。

  民國管轄的道外區域開辦的電影院有一條戒規,就是以『男女分座,警察彈壓,不能混雜』的特殊方式看電影。即使是夫妻或戀人一同看場電影也不能同排並坐,否則有傷大雅,是不被允許的。

  1916年11月2日,濱江警察廳向濱江道尹公署呈文《五雲閣電影戲園簡章》中第五條『劇場內設男、女座位,以免混雜;第六條『劇場內設警察監視座。』這是當地官方制定頒布並要求行使的行業規則,劇場內還設警察監視座,警察署隨時酌派警察稽查『彈壓』(嚴格管制、監控),治理地痞無賴無票而強行闖入,檢查所映影片有無違禁內容,也包括監督『男女分座』是否有『混雜』的行為等,這是當地官方制定頒布並要求行使的行業規則。是迄今為止當時哈爾濱轄區內電影觀眾非常特殊的觀影方式的唯一歷史記錄。

  但從1923年8月23日東省特別區警察總管理處制定頒布的第一部管理電影院的專門法規——《特區電影院暫行規則》來看,包括後來的一些相關的管理規章,警察到電影院『稽查彈壓』的條款依然保留著,但取消了『男女分座』的限制。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