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鄉村振興 龍江先行》綏化篇: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下篇)
2018-05-07 10:52: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5月7日訊(記者 陳顯春)『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產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簡稱:都城地)系綏化發展建設總目標,『都城地』建設為綏化農耕文化注入了新活力,逐田而居的村莊煥發新機。5月2日,記者走進綏化市肇東、蘭西、望奎等地采訪鄉村產業,果蔬種植、新型經營主體、鄉村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基本成型,新農村踏上振興新征程。

黃崖子民俗村街道上描寫民俗生活場景的群雕。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熱愛家鄉、有情懷的能人帶領。蘭西縣榆林鎮林昇村黨支部書記李興全就是這樣的人。林昇村2萬多畝地,其中1.3萬畝用於種植蔬菜。眼下,正是栽種大蔥的時節,在林昇村慶豐大蔥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庫房裡,工人正在挑選蔥苗。據李興全介紹,合作社成立以來,年規模經營土地面積在3000畝以上,在合作社帶動下,林昇村蔬菜種植面積佔全村土地的三分之二,現在該村已由最初的種植銷售逐步向蔬菜儲存、加工方向轉變,延伸產業鏈條。其中蔬菜速凍加工項目,可保蔬菜錯峰上市、提高收入。

蘭西縣榆林鎮林昇村村民在挑選蔥苗。

  蘭西位於呼蘭河右岸,岸邊有一座名叫黃崖子民俗村的小村莊,村委會主任滕雪華就生長在這個小村裡,在她看來,小村巨變就是從發展旅游開始的,從前農閑時村民三三倆倆坐在街上閑聊家長裡短,而現在則忙於如何更好地為游客服務,能出售更多的土特產品。村風、民風、家風以及經營理念的形成,隨著外來游客的增多出現了新變化。

望奎縣『兩個爸爸家庭』農場裡的日本白瓜即將成熟。

  2017年,黃崖子民俗村接待游客20多萬人。據負責黃崖子民俗村運營的年春文化旅游公司運營經理王彬介紹,專業公司運營,使民俗村旅游上了新臺階,通過公司與村民的深度合作發展,讓所有村民參與其中,使景區的功能更完善。在每周末舉辦的年村大集上,出售的全是村民自產的農產品,村民通過旅游每年能收入1萬多元。

望奎縣『兩個爸爸家庭農場』裡的綠色蔬菜。

  發展旅游產業要有資源,在蘭西西北的遠大鎮,有6.5萬畝保存良好的草原。遠大鎮黨委書記張洪剛就在草原上長大,小時候在草原上騎馬、掏鳥窩的情形回憶起來歷歷在目,草原風情游的想法呼之欲出。『遠大鎮以發展草食畜牧業為主,三個牛場存欄近萬頭,農戶養羊11萬多只。現在要以草原資源為基礎發展旅游業,初步設想是草原風情游和草原周邊田園綜合體,這個項目能帶動周邊4個村的發展。』

望奎縣眾人生豬養殖場工作人員通過監控查看豬捨情況。

  縣與縣之間的資源不同,發展思路也獨具特色。望奎縣引進了江蘇雙胞胎集團60萬頭生豬項目,預計在該縣34個貧困村建34座千頭生豬『托養所』,仔豬、飼料和技術全部由公司提供,生豬出欄交由公司,養殖場收代養費每頭150元,保賺不陪。

蘭西縣黃崖子民俗村裡的游客。

  5月3日,記者來到望奎縣靈山鄉正白後頭村眾人生豬養殖場采訪,該養殖場第一批仔豬已於13天前入欄。養殖場場長孫桂霞介紹說,生豬托養是以公司+農戶共同出資的模式所建,村裡37戶貧困戶帶資入社,佔股50%,資金為扶貧資金貸款,每戶保底分紅1200元。餘下為致富帶頭人(孫桂霞)投資,這種托養模式,不受市場風險控制,收益穩定。

  在望奎縣衛星鎮廂蘭後村呼蘭河北岸的『兩個爸爸家庭農場』裡,大棚裡的日本白瓜已接近成熟。農場主辛波在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後,留在城裡工作。因為鄉愁,也因為自己的孩子能吃上綠色健康的農產品,他與朋友一起回鄉創辦了『兩個爸爸家庭農場』。後來,他的朋友去大連讀博士,辛波留了下來。

  辛波說:『現在除了這個以休閑、體驗和觀光為主的家庭農場外,還有四個高標准生產基地。未來要發展,企業規模還要做大,做有機農業對基地要求高,通過基地帶動鄉村振興發展。』

  衛星鎮惠頭村的妙香山,山腳下是呼蘭河,山上林木茂密,妙香山旅游度假區應景而生。已經運營兩年的溫泉景區,以及目前正在建設的兒童水世界進入設備安裝階段。據衛星鎮副鎮長盛曉晶介紹,歡樂谷田園養生基地、青少年自行車營地等已經成型,目前正在設施完善之中。她認為:『鄉村振興從農業產業開始,不能讓百姓富裕就談不上振興,百姓有錢了,能帶動文化產業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通過采訪了解到,綏化鄉村產業發展基礎好,在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全面提昇中,規模化、品牌化、高效化發展已然成風。同時,在鄉村組織帶頭人、致富能人的引領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生產方式、管理方式正在發生質的嬗變。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正逐步構建,綏化農區鄉村振興踏上新征程。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聚文明力量 樹龍江榜樣

【專題】新時代新龍江新作為——網絡媒體龍江行

【專題】聚文明力量 促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