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翠娥工作照。
黑龍江日報5月9日訊 『看到屏幕上出現第一個潛器位置點時,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我們的努力和堅持,也終於見到了成效,這是認識問題、磨練意志、促人成長的過程。』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道德講堂之工匠精神的講臺上,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鄭翠娥分享著自己的經歷。
2012年6月30日14時33分,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緩緩浮出水面,這也意味著『蛟龍』號成功完成了7000米級海試的全部試驗,這是當時人類已知載人潛水最深的記錄。『蛟龍』號的成功,是我國近年來在海洋探索、資源開發領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鮮花與掌聲的背後,依靠的是一個又一個優秀的勇於創新的科研工作者,鄭翠娥便是其中的一員。
近日,記者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見到鄭翠娥時,她剛從海上做完試驗回來,正在處理試驗數據。她梳著乾淨利落的短發,桌面上擺放著厚厚的資料和書籍,鄭翠娥研究的方向是水聲定位技術,『跟陸地上不同的是,在海水特別是深海中,幾乎看不見光,水聲定位技術能夠定位潛水器在水下的位置,有點類似於我們在陸地上使用的GPS。』看似靦腆的她,解釋起自己的專業來卻滔滔不絕。
鄭翠娥出生於湖北武漢,2000年~ 2008年,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完成了本碩博學業。一個武漢妹子為什麼來到哈爾濱?鄭翠娥笑著說:『高考報志願時覺得自己長大了,該出去闖一闖了,就選擇了哈爾濱。』
在將近20年的學習和工作中,鄭翠娥始終堅持在科研一線,在茫茫太平洋上看過日出日落的宏偉壯闊,也頂過40℃的高溫在甲板上工作,經歷過8級海況下的絕望無助,更體驗過在船艙裡日夜顛倒地處理試驗數據。鄭翠娥說:『工作的時候基本自己都不把自己當女孩子。』
面對工作、孩子這些必選項,身為女性的鄭翠娥的選擇是犧牲個人生活,『我可以不逛街、不旅行,關鍵還是看個人付出』。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鄭翠娥和她的團隊克服了深海聲傳播路徑彎曲、多徑乾擾嚴重、多源傳感器數據時空不統一等諸多國際性的難題,實現深海遠距離條件下穩定可靠的高精度水聲定位。她先後獲得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還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課題。
科研之外,她還是一名教師,作為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生專業課程《聲吶技術》和研究生課程《水下定位與導航》的主講人,她用專業的精神為學生傳授知識,解疑答難。治學嚴謹的她懂教育,更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體現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注重培養影響學生一生的正確世界觀、價值觀,能夠轉變傳統教育思路及模式,樹立嶄新的教育理念,她的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鄭翠娥說,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科研問題需要攻克,『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實現萬米級的水聲定位,讓我們的國家擁有能夠完成全部海域探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