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5月10日訊 如何切實改善冰城交通擁堵現狀?10日,哈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哈爾濱市2018年治理交通擁堵工作總體方案》,將推進落實『科學規劃引導、優化公交布局、嚴管交通秩序、通暢路橋堵點、創新停車供給、引導文明出行』六大方面工作,完成44項治堵工作。其中包括優化城市公交線網,調整遷移60條公交線路、12處終點站,分設38處公交站點;加大城市泊車位供給,全年新增泊車位30380個等。同時,將設立治理交通『曝光臺』,鼓勵市民舉報違法行為,提出治堵意見。
推動公交優先
38處站臺拆分成126處公交站
以優化公交布局為重點,推動公共交通優先發展。
實施中心區域公交線路調整及終點站外遷。
對市中心區域佔用道路資源的公交線路進行調整,對部分終點站進行遷移,將公交線路由主乾道向二三類街路調整,共涉及公交線路60條、終點站12處。
分設全市重點路段公交站臺,將安昇街站、市住房公積金中心站、橫道街站、紅旗大街站等38處站臺,拆分成126處公交站位。
開通群力新區—哈西—會展中心線,群力新區—愛建—香坊萬達線,松北區—中央大街—道裡七道街線3條商務班車線路。
59條主乾道及600處路口開展交通信號系統建設
將由哈市交管局牽頭,以嚴管交通秩序為重點,提高交通智能管控效能。
實行巡車勤務,劃分300餘個警務網格,投入336臺警車、1800餘名民警和輔警,層層包保,不留死角。
啟動『鐵騎』巡邏隊,出動100臺警用摩托車加強二環路、文昌橋等易堵路段和地鐵、管廊等施工工程周邊道路巡邏疏導,快速處置一般性違章和事故。
對59條主乾道及重點區域600處路口開展交通信號系統建設。
在上海街、群力第一大道、光芒街、阿什河街、工農大街等21條街路推行嚴管街管理模式。
實施阿什河街、銀行街、柳樹街等10條街路區域雙側禁停措施;撤銷光芒街、士課街、建設街、阿什河街、比樂街的道路停車泊位,施劃黃色禁停標線。
改善二環路交通組織,調整和興路沿線主輔路出入口;渠化文昌和興交叉口、中山公濱環島、南直公濱環島等交通節點;強化東二環南直高架施工交通導改,保障施工期間交通正常運轉;完善友誼路地鐵3號線施工交通分流方案,確保道裡區東西向交通順暢。
繼續深入推進單向交通組織,對鐵順街、哈東站、濱江街、湘江路等4個片區28條道路采用『兩行一停』模式開展單向交通組織。結合地鐵3號線友誼路工程施工交通導改,打造兩條橫穿道裡中心區的東西向通行路線,優化調整道裡核心區單向交通方向,強化群力新區與道裡核心區的交通聯系。優化設置現有單行路行車道和停車泊位,完善交通標志和標線。
對市區『六橫六縱』(六橫:城鄉路新陽路、友誼路、東西大直街、和興路長江路、鐵順街、鐵路街;六縱:通達街、哈藥路、上海街安發街、華山路、嵩山路、民生路)主要道路開展禁左專題調研,分批推進限左措施;組織實施文昌高架、西南二環等高架路提速工程,提昇高架橋通行效率,保證長距離出行車流順暢。
完善長江路、興江路、花園街等16條主乾路實施信號燈協調控制,降低行車延誤。
優化17處道路叉口疏解堵點
啟動30處公共停車場項目建設
以疏解交通堵點為重點,實施道路交叉口優化渠化和停車場建設。
實施康寧路-自興街、鄉政街、職工街-城鄉路、通達街、安寧街-新陽路、哈平路腫瘤醫院門前、文昌街-果戈裡大街、郵政街,以及圍繞地鐵施工交通疏解的愛建路-上海街、安隆街-上海街、達道街-河潤街、尚志胡同、友聯胡同、江畔路-井街、江畔路-通江街、江畔路-友誼宮、江畔路-九站等道路優化和交叉口渠化工程,合理渠化路口、局部拓寬道路,增加左轉待轉車道,新設右轉專用車道,重新調整路口交通組織形式,提高通行效率。
啟動清華大街、中民街、群力遠大商圈、南郡地下、東直游園等30處公共停車場項目,設計泊位4900個。
推行共享停車年底前共享泊位力爭上萬個
以創新停車供給為重點,破解靜態交通突出矛盾。
普查完善全市9個行政區,700平方公裡停車泊位情況,形成全市停車泊位數據庫。
推行共享停車,6月1日前,完成市、區黨政機關自有停車場錯時開放、對外共享工作;7月1日前,完成全市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居民小區自有停車場錯時開放、對外共享工作;力爭年底前實現共享泊位規模達到1萬個。
利用淘汰小鍋爐房及2處小區庭院廣場改造停車場。其中,利用小鍋爐房改造提供泊位2000個,年底力爭達到4000個,在宣慶小區、紅旗示范小區、紅旗小區、遼河小區、工程街198號、安固街79號等6個小區淘汰鍋爐房院內試點推進,設計泊位680個;利用北棵小區、沙曼小區2處庭院廣場試點改造建設停車場,設計泊位800個。
利用一中、十四中學等7所學校地下空間,規劃建設停車場。
與地鐵建設相結合,啟動氣象臺站、松江生態園站、會展中心站、先鋒路站、友誼廣場站、人民廣場站、工農大街站等13處點位,同步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與綠地廣場建設相結合,在中興左街與中興右街交口、和諧大道與北興街交口等綠地廣場項目中,試點規劃建設地下公共停車場。
充分利用拆遷工地等閑置超一年的空地建設停車場,陸續恢復哈爾濱皮草城等挪用停車場使用功能。
結合開展拆違和庭院整治工作,選擇條件適合區域建設平面和機械立掛式車位,小面積多數量有效增加泊車點位。
在文昌橋、宣化橋橋下空間停車場推行電子化結算、現場少人管理模式,逐步昇級為現場無人管理模式。在其他橋下空間停車場應用高點視頻或出入口車牌識別,配合電子化支付、24小時電話及視頻值守的現場無人管理模式,縮短出場時間,提高使用效率。對12000個路側泊位設立2050套高點視頻設備,全面推行現場無人管理,同時配套新設50塊電子誘導屏。
在擴建、改建建築物同時,按標准補建配建和擇地新建停車場,有效解決靜態停車場嚴重缺口問題,跟進研究制定《全市居民小區地下停車場出售出租價格指導意見》,降低車輛使用人車位購買成本,促進車位銷售,嚴禁開發商『只售不租』,制定出臺車位長期租賃收費標准,有效盤活閑置泊位,提昇泊位停車周轉率。
制老城區車位缺口補建計劃。摸清老城區停車泊位缺口底數,組織專業停車管理公司論證,提出合理的年度建設目標,完成符合實際的補建計劃研制工作,逐步還清老城區車位欠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