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一諾傾城
2018-05-14 13:3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諾傾城

  古人雲:言忠信,行篤敬。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這兩天,一個『冰城誠信大叔堅守承諾拾荒還款』的真實故事,感動了哈爾濱與蘇州兩座城市。

  【王福忱:我把錢攢夠了,今天帶來了,再一次謝謝你們!】

  【醫院工作人員:不用不用不用,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好好照顧自己,有什麼需求您到時候跟我說......】

  【王福忱:這點醫藥費,欠了兩年多,我真的實在過意不去。你們越信任我,我應該盡早把這些錢早點還給你們。】

  【醫院工作人員:是您值得我們去信任。】

  【王福忱:(哽咽)……】

  3月6號上午,蘇州明基醫院裡,在場的人們紛紛舉起手機,拍下了這樣一幕感人畫面:一位兩鬢花白的大叔緊緊抱著一名比他高一頭的醫院工作人員,泣不成聲。時間仿佛被定格在了這一瞬間……

  事件的主角名叫王福忱,今年64歲,來自冰城哈爾濱。在明基醫院,很多人都認識這位靠拾荒為生的大叔。他幾乎每個月都來醫院報個到,不是為了看病,而是因為一份承諾。

  事情要從2015年5月26號說起,這一天,醫院骨科醫生何罕亮接到了一位急診病人。

  【何罕亮:右膝關節髕骨粉碎性骨折。當時比較重嘛,如果延誤治療,它會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我們當時決定給他進行急診手術,內固定治療。】

  那位病人就是王福忱,那時的他從哈爾濱某國企下崗後來蘇州打工,不小心從高處墜落摔傷了腿,被好心人送來。手術很順利,然而過萬的治療費用卻讓口袋裡錢不多的王福忱一籌莫展,出院時他欠了醫院6000多元。醫院行政人員蔣慶瑜還記得這位操東北口音的大叔拿著欠條紅著臉找來的情景。

  【蔣慶瑜:和其他病人接觸的時候,很多病人就會說,我沒有經濟能力,或者我家庭確實很困難,但他從來不會去提我怎麼去償還這筆費用。這個病人跟我們溝通就是這筆費用我一定會交,你只要給我時間,我會一點一點地去還。】

  在江蘇省,『先救人後收費』制度已實行多年。負責醫院財務結算的蔣慶瑜經常會為頻繁發生的患者惡意欠費事件而頭痛,但就在那一刻,他卻沒來由地相信了這個怎麼也不像能還得起錢的大叔。

  工作忙碌的蔣慶瑜並沒有更多關注王福忱。依據他的判斷,通常這類無力償還醫療費的患者還款都會一拖再拖。然而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周之後,王福忱就再次出現在他面前,粗糙的手裡攥著據說是這些天打工賺來的二百元錢。大叔還一再承諾,只要有錢,就會第一時間還款。

  【蔣慶瑜:我以為他有可能會很長時間纔來一次。當他把那筆錢第一次拿到我面前的時候,我自己都不禁想流淚。這是我這麼長時間,醫院裡邊開院幾萬個病人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望著王福忱一瘸一拐離去的背影,蔣慶瑜突然感覺鼻子酸酸的,他不由想起了那句『只要給我時間,我會一點點地去還』,眼裡驀地多了一絲信任與關心。當時的小蔣並不知道,那二百元錢竟是那個一臉淳朴的大叔從早到晚撿垃圾、賣破爛兒換來的。

  【王福忱:就是這個管子後面……】

  早春的蘇州乍暖還寒,風中透著涼意。在位於城鄉交界帶的朝紅路一片老廠房後面的空地上,歪歪扭扭立著一個簡易窩棚。幾塊木板、幾根樹枝三兩交錯,構成了窩棚的全部。裡面除了一床棉被、一只塑料桶,再無其他家當。這就是王福忱曾居住的地方。

  【記者:這些小板子什麼的……】

  【王福忱:都是撿廢品撿來的。】

  【記者:就搭的?(對)這是個小褥子?】

  【王福忱:撿的被套子。不脫衣服,哪脫衣服啊,底下不涼上面就基本可以了。為啥小?(這不)溫度還能高點……】

  四面透風的窩棚前,廢紙殼、舊報紙摞成一堆,這些都是王福忱每天走村串巷積攢來的。曾幾何時,他曾有過一份體面職業,而眼下年紀大了,又加上摔傷了腿,找工作四處碰壁,拾荒賣錢就成了他唯一想到的籌錢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王福忱每天只買一個面包充飢,他把賣廢品省下來的錢,一股腦地送交給醫院。

  【王福忱:這麼大一個面包你知道多少錢?3塊9,3塊9我一天的飯,基本我就能維持下來。你知道咱東北那個叫『地裡環兒』姜不辣知道嗎?搽(方言:煮)點大米粥,我都不敢吃乾飯,太費啊!你有外債你有壓力啊!】

  對於花甲之年的王福忱來說,拾荒的活計並不好乾,起早貪黑,每天也最多只能賺二三十元錢。很多時候,他根本拿不出錢還醫療費。每到這時,王福忱都會拖著還沒有好利索的傷腿,特意跑一趟醫院。為的就是捎個話兒,說他不會賴賬。他說,醫院對他有救命之恩,人再窮,也不能忘恩。

  【王福忱:到醫院我說,實在抱歉,錢沒湊上,我就是最大能力了。我也沒手機,我就得親自跑一趟。因為我從小就養成這個性格,比較守信用。確實欠人錢,千方百計我也得想辦法。他(醫生)說行啊,只要你來,我看著就高興,我就知道你這個人挺守信用。】

  漸漸地,醫院有個定期『報到』的『怪大叔』的事兒在醫生圈子裡傳開了,王福忱的重諾守信贏得了大家一致好感。醫院多次提到要減免費用,卻被王福忱拒絕了。『欠的人情,一定要還;承諾過的話,一定要兌現』,他一直深深記得父老鄉親們常掛在嘴邊的道理。

  蜷縮在小小窩棚裡,仰望星空的王福忱思念著遠在東北的親人們,但他並沒有選擇一走了之,盡管那樣就可以不用還錢。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候,他一直在心底為自己鼓著勁兒:再困難也要留下來,把醫院的錢還清,一分錢也不能差!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王福忱:到哪兒咱都是東北人,你說給咱東北人丟臉我覺得也不好。不還,我總覺得也不仁義,心裡不安!】

  心裡不安的,還有明基醫院的蔣慶瑜。因為還錢的事,一年多來,這個年輕人和王福忱有過許多次交集。每月大叔來『報到』時,一起聊聊天、談談心,成了小蔣工作生活的固定篇章。然而到了2016年下半年,有三個月時間大叔沒有露面,這讓蔣慶瑜心裡打起了鼓。

  【蔣慶瑜:從出院到2016年年底,他一共來了大概十三次。每次看到他的時候,我都會關心他:『你現在的病情怎麼樣?』他說:『我沒問題,但是我今天沒有錢,我只是告訴你,我還在蘇州。』(抽泣)特別誠懇,每次都是這樣。】

  工作之餘,蔣慶瑜眼前總是浮現出大叔淳朴的臉龐。因為有著一份信任,小蔣並不擔心這位大叔會不告而別,放棄還錢,他惦記的是大叔會不會出了什麼意外?好在時間沒過太長,蔣慶瑜再次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這一次王福忱帶來了撿三個多月廢品攢下的3000元錢,並愧疚地說,年底醫院要結算,他怕欠賬太多會影響小蔣的工作,所以這段時間更加努力乾活,想盡快把錢還清,但是錢還是沒有完全湊齊。

  幾番追問之下,蔣慶瑜終於知道了大叔靠拾荒還錢的真相。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個人承受著如此殘酷的生存考驗,卻仍然堅守誠信,知恩感恩。這是多麼寶貴的品德啊!看著面前佝僂的身影,這個身高1米90的大個子眼裡淚水怎麼也止不住。小蔣也默默許下一個承諾:要盡自己所能,幫助這位可敬可愛的大叔。

  在蔣慶瑜協調下,醫院迅速聯系蘇州慈善總會與明基友達公益基金會,對王福忱實施了貧困救助,並為他免費進行了腿部修復治療。明基友達基金會理事長王黎明把『誠信大叔』王福忱的名字列到了今年新啟動的"蘇善益心醫意"救助項目名單第一位。

  【王黎明:把他選作第一個受助人,是我本身受到的震撼。震撼過後內心的希望——對人性的希望、對這個社會的希望,真的是在心裡面。】

  蔣慶瑜還聯系了許多社會志願者和多家愛心企業,為王福忱捐衣捐物並提供工作機會。最終,大叔在一家動物救助站找到了一份穩定工作,收入也有了保障。

  幾天前,王福忱湊齊了剩下的一千多元醫藥費,他拿著錢興衝衝地找到蔣慶瑜。當終於還完全部費用,手裡接過發票時,王福忱再也不能自已,上前用力抱住了小蔣。這個再苦再難都沒有哭過的大叔,這一刻潸然淚下。

  【王福忱:怎麼說呢(哽咽)……我現在這塊石頭也落地了。欠錢的滋味是非常難受的,但一旦對方能理解你的時候,那種感覺難以用語言去形容(哽咽)……我這人也挺願意動感情的,特別人對我好的時候,總覺得這一輩子我都不會忘記!】

  感人的瞬間定格在鏡頭前,也深深印在了人們心中。『冰城誠信大叔堅守承諾拾荒還款』的故事引爆了朋友圈,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一個圍繞『誠與信』的話題,也在蘇州與哈爾濱兩地廣泛傳播,引得街頭巷尾市民的熱議。

  哈爾濱市民劉楊說:

  【市民:我就感覺吧王大爺特別有我們東北爺們兒那種精神:說得出,做得到。如果身邊要是能多一點像王大爺這種人,那人與人之間的那種信任、誠信就能多一點。】

  蘇州市民沈建良說:

  【市民:王福忱老人生長在北國哈爾濱,也是一個新蘇州人。他可貴的品質,對於我們兩地市民也好,都是很好的一筆財富。社會需要更多的誠信的事例出現,堅守中華民族傳統的一種『以信為本』這樣一個理念。】

  網友千帆起航留言:

  【網友:『人無信不立』很多人都知道,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東北大叔撿起的是別人丟下的廢品,更是價值千金的誠信美德。為大叔點贊!】

  網友文清留言:

  【網友:內誠於心,外信於人。誠信大叔的故事給我們上了生動一課,我們要反思,從自己做起,找尋失去的誠信吧!】

  有人說,最美的不是承諾,而是有人願意為一句承諾一直堅持。正是憑著這份執著倔強的堅持,誠信大叔感動了兩座城市,也感動了無數網友。幾天前,王福忱獲得了阿裡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項目獎勵,頒獎詞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他一輩子,可能平淡如行雲,質朴如流水,卻因信義站立於高山之巔!

  【壓混:王福忱工作場景】

  三月姑蘇,玉蘭、臘梅迎風開放,空氣裡散發著濃濃的春的氣息。蘇州市西山腳下的流浪動物救助中心,王福忱正悉心照顧著小動物們。和這些小動物一樣,王福忱如今也居有定所,不再流浪。他推遲了回哈爾濱老家的計劃,加入了蘇州當地義工組織。就在今天,他又和自己的忘年之交小蔣通了電話,想為醫院做點事情。他說,雖然自己無時無刻不想家,但回家之前還要兌現一個承諾,就是回報社會,回報那些信任並幫助過自己的人。

  【音樂壓混】

  【王福忱:我現在剛接手工作,現在走不是那麼回事兒,我得守信用。(單位領導)見面頭一天他把這月工資給我了。我說我拿這一月工資我就走了呢?他說我想你不會這樣。他越這樣,我越得把工作乾好!】

音頻鏈接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