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中心技術人員討論生態保護紅線技術。圖片為受訪單位提供
黑龍江日報5月21日訊 基礎地理信息如今已與政府決策、突發應急以及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等密切相關。在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5月23日召開之際,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也將迎來自己20周歲生日。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長期以來一直『默默無聞』,卻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科技發展部主任周源用4句話概括了該中心20年來承擔的責任:提供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及服務的『總窗口』、完成龍江應急服務任務的綜合隊、我省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主節點』、測繪工程建設的國家隊。
城市管家北斗系統精准服務
身邊陌生的環境,動動手指便能在手機上精准定位;打開手機使用地圖導航,可以幫你避開交通擁堵點,日常生活中便利的地理信息離不開神奇的『北斗』。
『覆蓋全省的衛星導航系統綜合服務網絡已經搭建完成,形成了一個精准實時、三維一體的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一張網」,可面向全省行業用戶和大眾用戶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周源告訴記者,北斗系統就是橋梁,已成為數字城市的重要入口。隨著『數字龍江地理空間框架建設一期工程』等重大專項實施,我省相繼完成了全省13個地市、4個縣級城市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工作,以伊春市為試點,搭建承載城市空間信息和多源遙感數據的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服務平臺,為政府部門、行業、權屬單位和公眾提供日常化、持續性、敏捷化的綜合信息服務,為『智慧伊春』頂層設計和建設邁出紮實的第一步。
該中心注重科技成果轉化,成功將北斗位置服務技術應用於智慧城市管理、特種車輛監管、精准扶貧等數十個領域,形成產值近3000萬元,用戶數量超千個,有效帶動了省內外北斗定位導航產業、位置服務產業和信息產業發展,為北斗定位產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北斗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周源說。
審計『天眼』生態文明考核利器
『領導乾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一項全新的審計工作,傳統的審計方法很難滿足新工作的審計要求,這就需要用到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為了更直觀地解釋測繪地理信息的利用對於離任審計效率提昇的作用,周源舉了一個區域面積為2700平方公裡審計范圍的例子。他說,利用測繪地理信息輔助離任審計的話,從數據收集、對比分析查找疑問圖斑到外業核查,前後總共投入約280個人工日,外業時間7天左右;而利用原始的審計手段,前後總共投入約750個人工日,且需要大量的外業時間。目前,信息中心配合我省審計部門開展了多個城市的領導乾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為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提供了重要線索和側重點,極大地提昇了審計效率,被審計部門譽為『天眼』。
據悉,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逐步推進落實,我省在前期試驗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生態服務現狀清查、資源監管、績效考核等工作,利用衛星數據資源與技術實施『多規合一』戰略、監測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服務河長制工作、動態監測林業碳匯等。下一步將在多個項目開展的基礎之上,研建全省一張圖的自然資源信息監管服務平臺,充分運用多源多期衛星影像監測對比能力,實現省域范圍『山、水、林、田、湖、草』的統一監管,將衛星應用技術與成果全面應用到生態保護服務當中,為守護好我省生態綠色屏障提供數據、技術支橕。
應急預案測繪技術提供保障
『快精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應急工作中,衛星資源與測繪技術功不可沒。2009年4月27日,沾河過境森林大火蔓延到伊春市境內,黑龍江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立即啟動測繪應急預案,快速部署精乾技術力量,乾部職工24小時不間斷工作,現場制作大比例尺指揮用遙感影像圖,並運用信息化手段,結合火場地形資料和最新火災態勢,分析撲救路線、提供智慧決策輔助,為森林防火應急工作提供了多方位保障服務。
該信息中心研發的黑龍江省森林防火電子沙盤指揮系統,覆蓋了全省13個地市各級林業防火單位、農墾系統以及森工系統,安裝部署近200臺套,滿足了平時森林防火日常管理、戰時火災應急指揮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在多次林火撲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3年,基於多源衛星影像,面向黑龍江、嫩江特大洪水防汛救災需求構建了黑龍江省防汛地理信息應急指揮原型系統,首次在我省采用雷達影像穿透雲層、GIS水淹沒分析兩項新技術。』信息中心系統開發部主任王洪昌說,測繪技術為應急工作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