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人菌"搶"房記
2018-05-22 09:24:06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哈爾濱5月21日電 走進黑龍江省嘉蔭縣紅光鄉遼原村,筆直的水泥路、整齊的磚瓦房、寬大的菜園子……但推開房門一看,卻嚇記者一跳。屋裡『住』著密密麻麻的木耳菌包,根本找不到人住的地方。一問纔知,這裡曾經發生人與菌『搶』房的故事。

  原來,記者看到的是遼原村老區,農民家家有寬敞的磚瓦房,但卻一度『有房無屋住』,有的甚至成為『失房』農民。

  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的遼原村,411戶農民長期以種植玉米、大豆、雜糧等作物為主,2000年前後開始發展黑木耳等特色產業。

  村民一直有自制菌種菌包的習慣。『自制菌種菌包,成本低,風險低,外購菌包有出耳率低的情況。』遼原村黨支部書記王景全說。

  遼原村緯度較高,冬天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為保證菌種菌包發酵的適宜溫度,農民就把菌包放到自己住的屋裡培養。這樣,人與菌包就開始『搶』房住。

  『屋裡最熱乎的地方就是火炕,大伙就在炕上搭起架子,菌在上面,中間是人,下面是炕,人和菌混居。』王景全回憶,當時有的炕上搭三層架子,人在炕上根本站不起來,上炕就得躺著。

  村民不斷擴大木耳生產,需要擴大菌包培養的地方,人與菌『搶』房現象加劇。

  當時,有的農民想建新房,當菌房用,但沒有那麼多宅基地;有的農民想直接建菌房,同樣面臨用地難題。

  為了解決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困難,從長遠上推動農村發展,當地研究決定,在空閑宅基地統一建新區,給農民蓋樓房住,空出平房當菌房。

  2011年,遼原村新區一期6棟樓房開工建設,當年就完工。2012年,遼原村新區二期開工建設,大部分農民陸續搬進了樓房。

  2012年就搬進樓房的張振全,購買的是80多平方米的樓房。『當時政府每平方米補貼500元,我一平方米只用800元錢,就住進了樓房。』張振全說,有的農民還買了門市房。

  搬進樓房住後,原來的平房改建成菌房,增加菌包培養空間,昔日的農民生活區變成了農業生產區。

  走到一戶改建的菌房前,沒進門就能聞到很濃的菌味。屋內已經看不出來哪是廚房、哪是臥室,密密麻麻的菌包擺放在一尺半高的隔斷裡。從屋地到屋頂已被擺出五六層隔斷。

  木耳菌包和村裡農民都有了自己的新『家』,遼原村的木耳產業也逐漸走上正軌。從地栽木耳到大棚吊袋,從普通木耳到富硒木耳,從富硒木耳到富硒作物,不斷發展的木耳產業鼓了農民腰包。2017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219元,有的耳農一年就賺二三十萬元。

  『遼原村的木耳產業和農民生活,已經從當初的人菌「搶」房,變成了人住樓房、菌住平房,如今,人與菌和諧共處。』紅光鄉鄉長高祿泉說。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聚文明力量 促鄉村振興